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孙金媛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学校
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统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指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体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维度。课外阅读作为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丰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它既能为语言积累提供鲜活素材,又能通过文本解读促进思维发展,还能借助文学熏陶提升审美能力,更能依托文化载体实现传统传承。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在关联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课外阅读的基础价值
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超越教材的语言样本库。在阅读童话、寓言等文体时,学生可积累生动形象的描述性词汇;研读科普说明文能掌握准确严谨的说明性语言;赏析诗歌则可体悟凝练含蓄的文学表达。这种多维度的语言输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备,更能帮助其理解不同语体的表达特点,在模仿与运用中逐步形成规范、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外阅读的认知价值
不同类型的文本对思维品质的培育各有侧重。叙事类文本通过情节推演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科幻作品通过想象构建发展创造性思维;议论文通过观点辨析强化批判性思维。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需完成从感知到分析、从归纳到推理的思维跃迁,这种持续的思维训练能显著提升其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与独创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课外阅读的美育价值
优秀文学作品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小王子》中蕴含的纯真之美、《草房子》中展现的人性之美、唐诗宋词中凝练的意境之美,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审美感知。当学生被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所触动时,会自然产生表达欲望——或仿写诗句,或续写故事,这种由鉴赏到创造的转化,正是审美素养提升的鲜活体现。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现实困境
(一)目标定位失焦:素养导向缺失
部分教师将课外阅读目标简化为 " 完成阅读量 ",缺乏对核心素养各维度的针对性设计。如低年级过度强调识字量,忽视想象力培养;高年级侧重阅读理解题训练,弱化审美体验。这种目标的片面性导致课外阅读沦为应试工具,难以实现对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育。
(二)内容选择失衡:适切性不足
阅读内容选择存在双重误区:一是盲目追求 " 经典 ",将《三国演义》等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作品强行推荐,导致阅读畏惧;二是过度迎合兴趣,大量引入漫画、轻小说等快餐式读物,缺乏思维挑战与文化厚度。这种失衡的内容供给,无法形成支撑核心素养发展的优质文本矩阵。
(三)指导方式僵化:主体性缺位
多数教师采用 " 教师讲析 - 学生记录 " 的单向指导模式,将课外阅读异化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班级读书会中,教师往往预设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检查方式以 " 读后感写作 " 为主,忽视沉默学生的阅读体验。这种指导方式压抑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难以激发深层阅读兴趣。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优化策略
(一)构建素养导向的目标体系
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分层设计目标:低年级聚焦 " 兴趣养成与语言积累 ",通过绘本阅读培养阅读习惯,积累1000 个以上生动词汇;中年级侧重" 思维训练与审美启蒙 ",借助童话、科普文发展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简单赏析文本语言特点;高年级着力 " 文化理解与表达运用 ",通过经典节选阅读,初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能进行有创意的文本改编。各年段目标既相对独立又螺旋上升,形成覆盖核心素养四维度的目标链。
(二)建立分级分类的内容体系
基础阅读层(必读书目):按年级精选适龄文本,如一年级《猜猜我有多爱你》(语言启蒙)、三年级《昆虫记》(科学思维)、五年级《史记故事》(文化传承),确保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文本供给。
拓展阅读层(选读书目):提供主题式阅读菜单,如 " 自然之美 " 主题推荐《法布尔昆虫记》《森林报》," 家国情怀 " 主题推荐《小英雄雨来》《我的祖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挑战阅读层(拓展书目):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深度文本,如四年级可读《西游记》青少版,六年级可尝试《朝花夕拾》精选,实现核心素养的进阶培育。
(三)创新互动共生的指导模式
利用多媒体创设文本情境,如教学《海底两万里》前,播放海底生物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带着" 深海探险会遇到哪些奇迹" 的疑问展开阅读。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设计递进式问题:"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根火柴? "(事实性问题)→ " 为什么幻象会随火柴熄灭而消失? "(分析性问题)→ " 如果小女孩来到现代社会会发生什么? "(创造性问题),推动思维逐步深入。组织 " 课本剧改编" 活动,让学生扮演《三国演义》中的角色,通过台词设计体会人物性格,在体验中深化文本理解。利用班级阅读 APP 建立线上讨论区,学生可发布阅读批注、分享感悟,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把握学生阅读难点,提供精准指导。
(四)完善多元立体的评价机制
建立 " 阅读成长档案袋 ",收录学生的阅读记录卡(每日阅读时长、关键词摘抄)、思维图谱(文本结构图、人物关系图)、创意作品(绘画、小诗、剧本),全面记录素养发展轨迹。
构建 " 教师 - 学生 - 家长 " 协同评价体系,教师侧重素养发展评估,学生开展 " 阅读之星 " 互评,家长记录家庭阅读互动情况,形成评价合力。设计 "核心素养雷达图 ",从语言积累、思维品质、审美表现、文化认知四个维度进行星级评定,每个维度设置具体可测的指标(如 " 文化认知 " 包含传统节日了解度、经典名句积累量等),使评价更具导向性。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本质上是构建 " 文本 - 学生 - 素养 " 的转化桥梁。这要求教师从 " 知识传授者 " 转变为 " 素养培育者 ",通过科学的目标设计、适切的内容供给、灵动的方法创新和发展性的评价引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在实践中,需注意避免 " 模式化 "倾向,应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动态调整策略,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具针对性与生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外阅读指导的深度融合,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更丰富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温儒敏。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学习[J]. 中学语文教学,2016(1).
[3] 窦桂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三重门”与突破路径 [J]. 教育研究,2018(2).
[4] 王崧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转型[J]. 课程·教材·教法,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