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作者

李天宝 屈红艳

凌海市林业草原保护中心,辽宁锦州,121200

1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

1.1 寄主植物众多

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极杂的害虫,其寄主植物范围十分广泛。据统计,它能够危害多达 300 余种植物,涉及蔷薇科、杨柳科、桑科等多个科属。在城市绿化中常见的杨树、柳树、法桐等,都是美国白蛾喜爱的食物。果园里的苹果树、梨树、桃树等经济果树也难以幸免。在农村,农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同样会受到其侵害。这些寄主植物一旦被美国白蛾盯上,叶片会被大量啃食,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导致树木生长衰弱,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对生态环境和农业、林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1.2 传播途径广泛

美国白蛾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自然传播方面,成虫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能够借助风力进行短距离迁移,扩大其危害范围。而且,其幼虫和蛹可以附着在鸟类、昆虫等动物身上,随着它们的活动被带到其他地方。人为传播更是不可忽视,美国白蛾的卵、幼虫、蛹等虫态可以隐藏在木材、苗木、水果等货物中,随着货物的运输被带到全国各地甚至其他国家。此外,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等在行驶过程中也可能携带美国白蛾,从而加速其传播速度。这种广泛的传播途径使得美国白蛾能够迅速扩散,增加了防控的难度。

1.3 繁殖量惊人

美国白蛾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其繁殖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只雌蛾一次产卵量可达 800-2000 粒,并且一年可繁殖 2-3 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这些卵经过短时间的孵化,就能变成大量的幼虫。这些幼虫迅速生长,又会发育为成虫进行下一轮的繁殖。如此循环往复,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例如,在一个原本只有少量美国白蛾的地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经过几个繁殖周期后,美国白蛾的数量会急剧增加,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林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1.4 暴食性危害

美国白蛾的幼虫具有强烈的暴食性。幼虫孵化后,会迅速聚集在叶片上,从叶片的边缘开始啃食,逐渐向叶片中心推进。它们食量极大,在幼虫期的短短几周内,就能将整株植物的叶片吃光,只留下光秃秃的枝干。一棵健康的大树,在遭受大量美国白蛾幼虫的侵害后,可能在几天内就失去所有叶片,严重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而且,美国白蛾的幼虫具有群聚性,常常以群体的形式进行危害,进一步加剧了危害的程度。这种暴食性危害不仅对植物的生长造成直接影响,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以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的生存。同时,大量叶片被啃食后,树木的抗逆性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病虫害,进一步加重了危害的后果。

2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加强检疫

加强检疫是防控美国白蛾的首要关卡,能够有效阻止其扩散蔓延。在产地检疫方面,对于来自美国白蛾发生区的苗木、木材、果品等应进行严格检查。相关检疫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仔细查看是否带有美国白蛾的卵、幼虫、蛹等虫态。例如,在苗木的叶片背面、枝干缝隙处,蛹可能藏于树皮、土壤中,都要进行细致排查。对于可疑的货物,要进行隔离观察,确认无虫后方可放行。调运检疫也至关重要,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要严格查验相关的检疫证书。交通枢纽如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是调运检疫的重点场所。一旦发现带有美国白蛾的货物,要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如对货物进行熏蒸处理,利用熏蒸剂杀死害虫;或者对受感染的部分进行销毁,防止美国白蛾随着货物的运输扩散到其他地区。

2.2 人工物理防治

人工物理防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防治手段。对于卵块的防治,可在成虫产卵期,组织人员定期巡查,一旦发现美国白蛾的卵块,及时进行摘除。卵块通常呈块状,多分布在叶片背面,颜色较为明显,便于识别。摘除后的卵块要进行集中销毁,如深埋或焚烧,防止卵孵化成幼虫。草把诱集也是常用的方法。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 1-1.5 米处捆绑草把,草把要疏松、厚实,为幼虫提供化蛹场所。定期检查草把,收集其中的幼虫和蛹,然后进行处理。

灯光诱杀利用了美国白蛾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在林间设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灯间距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每天傍晚开启灯光,吸引成虫飞向灯光,利用电击或其他方式将其杀死。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可持续的优点。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白蛾的天敌昆虫有周氏啮小蜂、草蛉等。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主要天敌,它能够将卵产在美国白蛾的蛹内,幼虫在蛹内寄生并取食蛹体,从而杀死美国白蛾。在释放周氏啮小蜂时,要掌握好释放时间和数量。一般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至化蛹初期进行释放,释放数量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而定。微生物制剂的使用也能有效防治美国白蛾。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等微生物制剂,对美国白蛾的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将微生物制剂配制成合适的浓度,采用喷雾的方式均匀喷洒在有美国白蛾幼虫的植物上。幼虫取食带有微生物制剂的叶片后,会感染病菌,最终死亡。此外,还可以利用鸟类等生物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在林地中种植适合鸟类栖息的树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鸟类来捕食美国白蛾的成虫和幼虫。

2.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在控制美国白蛾的爆发式危害时具有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是关键。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如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这些药剂对美国白蛾的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较小。在施药时间上,要根据美国白蛾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选择。一般在幼虫低龄期施药效果最佳,此时幼虫的抗药性较弱,药剂容易发挥作用。施药方法有多种,如喷雾法、注射法等。喷雾法是将药剂配制成合适的浓度,利用喷雾设备将药剂均匀喷洒在有美国白蛾的植物上,要确保叶片的正反面都能被药剂覆盖。注射法适用于高大树木,将药剂通过注射器注入树干,药剂随着树木的蒸腾作用传导到各个部位,杀死美国白蛾的幼虫。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意施药安全。施药人员要穿戴好防护用品,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呼吸道。同时,要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美国白蛾产生抗药性。此外,要合理控制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3 结语

美国白蛾因其寄主广泛、传播多样、繁殖迅速以及暴食性等危害特点,对生态环境、农业和林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加强检疫、运用人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美国白蛾的扩散和危害。然而,防控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美国白蛾的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美国白蛾的监测和研究,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探索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 贾红梅 , 张宏杰 , 张旭 . 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 [J].果树资源学报 ,2022,3(02):60-62.

作者简介:李天宝(1982.9.10),男,汉族,锦州市凌海市人,本科学历 职称:工程师。

作者简介:屈红艳(1972.10.29),女,满族,锦州市凌海市人,大专学历 职称: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