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路径与策略研究
冯川源
西南民族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一、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其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融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语言学家 Kramsch 指出:“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强调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影响着其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的形成 [1]。
跨文化意识包含多个层次:首先是对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可见层面;其次是对文化差异本质的理解,能够认识到不同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差异;再次是文化相对主义意识的建立,能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最后是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从时代发展需求来看,跨文化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入,我国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对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成为显著特征,学生需要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使命,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更关系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2]。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尽管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教学理念存在偏差。许多教师仍然将英语教学定位于语言技能训练,过分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背景的导入。其次,师资队伍跨文化素养不足。大多数英语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但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培训,对跨文化理论了解不够深入,难以有效地将文化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3]。第三,教学内容与文化脱节。现行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比重偏低,且往往停留在表面介绍,缺乏深度文化对比和分析。教学内容老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教学方法单一固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真正内化文化概念,更无法将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最后,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考核方式仍然以语言知识测试为主,缺乏对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有效评估。这种导向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倾向于忽视文化教学,形成了“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恶性循环。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系统化实施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实现从“工具性”向“人文性”的转变,将跨文化意识培养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在认知层面,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情感层面,要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在行为层面,要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 [4]。
教师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关键。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跨文化素养:组织专题培训,系统学习跨文化理论;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文化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丰富跨文化体验;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专业成长。课程是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主要载体。要重构课程体系,增加文化类课程的比重,开设如“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专题课程。在英语课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适时引入文化对比内容。还要注重本土文化的融入,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实现文化双向交流。教学方法是实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要采用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跨文化场景,亲身体验文化差异;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开展文化专题研究,深入探索特定文化现象。同时,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设虚拟跨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跨文化实践活动:组织英语角、文化沙龙等活动,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举办戏剧表演、演讲比赛等,提供文化展示平台;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创造与外国友人直接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赛事、国际会议等服务活动,拓展国际视野 [5]。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全面评估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结合笔试、口试、实践表现等多种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导向,推动教与学的方式转变。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师资、课程、方法、实践和评价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学校要完善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平台,改革评价机制。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需要。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持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 . 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90-94.
[2]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45-
48.
[3] 高一虹 .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2000:112-115.
[4] 陈申.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56-60.
[5] 王振亚 . 语言与文化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7-71.
作者简介:冯川源( 1980.11-' ),女,汉族,四川江油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