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流程中规划性与灵活性的平衡策略研究
董芷旋
黑山县第三幼儿园
一、规划性与灵活性在幼儿园一日流程中的核心价值
幼儿园一日流程的本质是“教育性”与“生活性”的统一,规划性与灵活性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教育功能,二者缺一不可。
(一)规划性的基础作用
1. 建立安全感与秩序感:幼儿处于认知发展初期,规律的流程能帮助他们预判接下来的活动,减少未知带来的焦虑。例如,每日早餐后固定的“晨间谈话”环节,会让幼儿形成“吃完早饭要和老师聊天”的预期,增强环境适应力。
2.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通过规划好的环节,幼儿在重复中逐渐内化规则,形成自理能力。研究表明,持续 6 周以上的规律性流程,能显著提升幼儿的生活习惯养成效率。
3. 保障教育目标落地:规划性流程能确保核心教育活动的时间与质量,避免因无序导致教育内容碎片化。例如,每日固定的“户外游戏”时间,是保证幼儿运动量、促进大肌肉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灵活性的补充价值
1. 回应幼儿个体差异:不同幼儿的兴趣、需求存在差异,灵活调整能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宜支持。例如,当部分幼儿对“植物观察”活动表现出强烈兴趣时,可适当延长时间,而非机械按计划进入下一个环节。
2. 捕捉教育契机:幼儿的突发提问或行为往往蕴含教育价值,灵活暂停预设流程、顺势引导,能实现“生成性教育”。
3. 应对突发情境:幼儿园场景中突发情况频发,灵活性是保障流程顺畅的关键。例如,雨天无法户外游戏时,临时调整为室内体能游戏,避免幼儿长时间等待产生躁动。
二、幼儿园一日流程中规划性与灵活性失衡的常见表现
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园一日流程常出现“重规划轻灵活”或“重灵活轻规划”的极端情况,影响教育效果。
(一)规划性过强:流程僵化,压制幼儿天性
1. 时间切割过细:部分幼儿园将一日流程精确到每 5 分钟(如“9:00-9:05 喝水、9:05-9:10 如厕”),幼儿完全被动跟随指令,缺乏自主选择空间。
2. “一刀切”式执行:忽略幼儿个体状态,如强制要求所有幼儿在固定时间午睡,对精力旺盛或生病的幼儿也不例外,易引发抵触情绪。
3. 过度追求“整齐划一”:为维持秩序,限制幼儿的自然表达(如不允许吃饭时说话、游戏时禁止跑跳),违背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
(二)灵活性失控:流程无序,教育目标虚化
1. 环节随意切换:教师凭主观感觉调整流程,如因“幼儿玩得开心”无限制延长自由活动时间,导致后续教学活动被压缩或取消。
2. 缺乏规则边界:过度放任幼儿“自由”,如进餐时幼儿随意离座、争抢玩具无人引导,长期易导致幼儿规则意识薄弱。
3. 资源准备不足:因临时调整活动而缺乏材料支持(如突然决定开展手工活动却没有足够彩纸),使活动流于形式。
三、平衡规划性与灵活性的实践策略
幼儿园一日流程的优化,需以“幼儿为本”为核心,在“框架固定”中保留“弹性空间”,实现“有规则的自由”。
(一)构建“核心环节固定 + 弹性环节可调”的框架
1. 明确核心规划内容:将入园、进餐、午睡、离园等影响幼儿基本生活与发展的环节固定时间与流程,形成稳定“一日骨架”。例如,午睡固定为12:30-14:00(符合幼儿生理需求),进餐时“自主取餐、安静进食”规则保持不变。
2. 设置弹性调整区间:在区域活动、户外游戏等非核心环节预留 20%-30% 弹性时间,允许根据幼儿状态调整。如原计划 1 小时的户外游戏,若幼儿探索兴趣浓厚,可延长 15 分钟,但需保证后续环节不受影响。
(二)建立“观察- 判断- 调整”的动态响应机制
1. 细致观察幼儿信号:教师需关注幼儿的表情、动作、语言(如“老师,我还想玩积木”),判断需求合理性。例如,发现多数幼儿对科学区“磁铁实验”持续投入时,可延长活动时间。
2. 设定调整的“底线标准”:灵活调整需以不影响幼儿基本需求(如按时进餐)、不干扰集体秩序(如个别幼儿延迟活动时不吵闹)、不偏离教育目标(如与“探索能力培养”相关)为前提。
(三)通过环境与规则设计实现“隐性平衡”
1. 环境支持弹性需求:在区域活动区设“开放材料角”,提供多余玩具、工具满足幼儿延长活动需求;午睡室设“安静阅读区”,供无法入睡的幼儿自主选择,既不破坏秩序又尊重差异。
2. 用“幼儿易懂的规则”明确边界:将灵活性范围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如“户外游戏听到‘小铃鼓响’就要回来”“区域活动结束要把玩具送回家”,让幼儿知晓“自由”有规则。
(四)提升教师的“流程把控能力”
1. 预设“备选方案”:针对户外游戏等易受干扰的环节,提前准备替代活动(如雨天室内游戏方案),避免突发情况时手忙脚乱。
2. 定期复盘优化:每日离园后,教师团队共同回顾当日流程,分析灵活调整的成效与规划僵化的问题。例如,发现“下午点心后幼儿易困”,可将“集体教学”调整为“安静绘本阅读”,在规划中融入对幼儿状态的回应。
四、结论
幼儿园一日流程中的规划性与灵活性,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地基”与“空间”的关系——规划性是保障幼儿安全、有序发展的“地基”,灵活性是顺应幼儿天性、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空间”。平衡二者的关键,在于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标尺,既通过稳定的框架提供安全感与规则意识,又通过适度的弹性回应个体需求与教育契机。
未来,幼儿园一日流程的优化需进一步弱化“教师主导的控制感”,强化“幼儿参与的自主性”,让流程从“被安排”走向“共创造”,最终实现“有序而不死板,自由而不散乱”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吴光红 . 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常规教育现状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2] 曹凤. 幼儿园过渡环节中的语言活动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8.
[3] 李莹 .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非正式评价行为的质性研究 [D]. 宁波大学 ,2018.
[4] 江子璐 . 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实施过程中教师观念的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19.
[5] 王妍君 . 中班幼儿一日生活中违规行为的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D].沈阳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