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慢性心衰患者服药依从性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

晋亚丽

宣城市人民医院 242000

1、引言

慢性心衰这种复杂慢性疾病,其治疗和管理离不开医疗干预且患者日常得有良好服从性与自管理能力,因为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直接影响疾病控制情况,并且自管理行为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症状监测、心理调适等多方面还与依从性关系紧密,研究表明慢性心衰患者严格按医嘱服药并积极采用有效自管理措施后生活质量会大大提高且住院率和病死率也会随之降低,不过在实际临床里有些患者因认知不够、经济压力大或者受心理因素影响常常很难保持很高的服药依从性和自管理水平,所以深入探究服药依从性与自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对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干预策略很重要,既能优化患者健康管理路径也能给进一步完善慢性心衰整体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样本量

研究核心内容是慢性心衰患者遵从医嘱用药行为及其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重点关注该群体日常执行药物治疗方案的情况以及可能影响这一行为的多种因素如患者健康认知、心理状况和社会支持等,进而探究这些因素怎样进一步影响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以确定二者是否显著相关,为后续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样本选择注重涵盖不同年龄、性别、病程阶段和社会经济背景的慢性心衰患者,这样能确保数据多样且具代表性从而使研究结论更普适、科学价值更高。

2.2 研究工具

慢性心衰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相关性分析需依靠科学的研究工具来保证数据准确且可靠,在研究中把标准化量表当作主要工具,例如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的 Morisky 服药依从性量表、衡量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等,这些量表经多次验证信效度较高能全方位体现患者日常疾病管理的实际状况,然后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以找出二者或许存在的内在联系,从而给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慢性心衰患者遵从医嘱接受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日常生活里的自我管理行为有某种内在联系,探究这一联系对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意义重大。研究对象基本特征表明,调查患者年龄大多集中于中老年,50 到 70 岁的患者尤其多,并且男性比女性稍多,这或许和慢性心衰发病特性以及在不同性别间的流行病学规律有关 [1]。另外,研究对象文化程度多样,有些患者受过较高教育,能比较清楚明白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案,而其他一些患者文化水平低,获取医疗信息有一定难度。职业状态方面,很多患者已退休或者不在职,这使他们在日常开展自我管理行为时时间上方便些,不过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却限制着他们,这些都可能对用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行为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3.2 慢性心衰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现状

在疾病预后方面,服药依从性是重要影响因素且其现状具有多层次特性,患者个体健康认知水平制约着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且患者所处社会支持环境与之紧密相关,有些患者因疾病知识掌握不足或者有误解,往往不能完全遵循药物治疗方案,经常出现漏服、错服或者擅自调整剂量等情况,并且长期用药造成的经济负担和药物副作用带来的烦扰也让患者的依从性进一步降低,不过患者的自管理行为能在某种程度上补上这些短板,像制定合理日常计划、主动寻求医疗指导、积极参与健康管理活动之类的做法有助于提高服药依从性并让整体治疗效果得到改善。

3.3 慢性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在慢性心衰患者的自管理行为中,服药依从性被视作关键影响要素且二者间关联明显。由于慢性心衰需长期治疗和管理,所以患者能否严格遵医嘱用药对其治疗效果影响重大,而且这一依从性既体现患者对疾病管理的态度,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其整体自管理行为质量。研究表明,服药依从性佳者常在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症状监测方面更主动,暗示提高服药依从性或许是提升患者整体自管理水平的突破口。此外,患者的健康素养、社会支持和心理状态也在不同程度上调节着服药依从性和自管理行为的关系,这些因素共同影响患者日常健康管理进而进一步左右疾病预后和生活质量 [2]。

4、讨论

4.1 慢性心衰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慢性心衰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自管理行为密切相关且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对疾病的认知水平都会显著影响服药依从性,像年岁大的患者可能因记忆力衰退难以坚持规律用药,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可能误解医嘱从而影响执行效果,并且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类心理状态会减弱患者服药意愿,另外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与否(包含家人关心程度、医疗资源获取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患者能否长期按治疗方案用药,经济负担这一不容小觑的外部因素也可能限制患者得到所需药物的能力并使依从性下降,所以探讨慢性心衰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得综合考量个体特征、心理状况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情况。

4.2 自我管理行为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患者的自管理行为对于提升服药依从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掌握疾病知识、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严格执行医嘱等都属于自管理行为,这些行为会显著影响患者能否按时按量服药,患者自管理能力强的话,对疾病认知水平和健康管理意识就高,进而更愿意遵循医生治疗方案,由疏忽或误解造成的漏服、错服现象就会减少,并且良好自管理行为有助于患者更好应对疾病带来的心里压力和生活不便,使其对治疗更有信心、更主动,这种积极心态又能进一步推动服药依从性改善,所以自管理行为是患者个体健康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服药依从性的关键因素,在患者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能看到它的作用机制,这对慢性心衰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有深远意义。

5、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服从医嘱用药情况和自管理行为密切相关这一点在临床研究里充分体现出来,并且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执行程度即服药依从性如何会在很大意义上决定慢性心衰整体管理效果,所以患者严格按医生用药指导来时自管理行为往往会更积极更有效,像定期病情监测、合理生活方式调整、主动参加康复训练等都包含在内并且良好自管理行为反过来还会让患者服药依从性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不过现实中有些患者由于疾病认知缺乏、心理负担过重或者社会支持不够常常无法保持很高依从性从而使病情控制不好甚至反反复复加重,因此深入探究二者相互作用机制对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措施很重要,尤其在提高患者健康素养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探索[3]。

参考文献:

[1]谢赫男 ; 王璐 ; 赵齐美 ; 谢争 ; 张俊梅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理用药自我效能现状及其与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J]. 河南医学研究,2025(01):65-69.

[2]史英梅 ; 刘安诺 ; 王琎 ; 刘蕾蕾 ; 齐东红 ; 任飞飞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配偶相依关系在二元应对与自我管理间的主客体互倚中介效应初探 [J]. 军事护理 ,2025(01):92-96.

[3]于华 ; 孙小玲 ;. 慢性病管理的社区护理对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分析 [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4(0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