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侯衍楠

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梅州 514000

在新时代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背景下,探索创新育人载体与模式具有迫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为凝聚国家意志、彰显民族精神、传递主流价值的艺术载体,其独特的叙事张力、 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理论认知疏离、情感共鸣不足、实践引导乏力等现 能路径。如何深度激活主旋律电影这一优质文化资源的教育潜能,系统构建其融入思政教育体系的科学机制,已成为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课题。

一、主旋律电影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主旋律电影作为弘扬主流价值、传递时代精神的重要艺术载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多维的内在契合性。这种契合性绝非表层的形式呼应,而是源于二者在核心价值目标、精神文化塑造以及育人功能实现等深层逻辑上的相互映照与本质统一。深入剖析这种内在契合性,是理解主旋律电影何以能够有效融入并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起点。

从审美本质与社会功能方面看 造国家认同、传递主流价值、培育时代 民族精神壮阔彰显及先进 阶段或社会背景下被主 渊 旨归在于引导观众建立积极 青年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历史责任与社会担当。质言 论与认知的系统构建— 公民健全人格的形塑。具象化的影像 为主流价值的感性认知与情感共鸣提供坚实落点,从 化铺设内在认同的基石。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特性与传播优势天然适配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的迫切需求。高校思政教育要实现“入脑入心”的理想效果,仅仅依靠单向度的理论灌输易流于表面。成功的思政教育亟需能够有效激发学习主体内在动力、引发其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的高效载体。主旋律电影恰恰具备这种独特优势:它以“寓教于乐”为显著特征,将深刻的思想理念、厚重的历史图景与复杂的价值选择精巧熔铸于生动的人物命运、引人入胜的情节冲突以及美学的影像氛围之中。相较于相对抽象的理论文本或政策宣讲,电影艺术凭借其直观可视的影像符号系统、饱含情感张力的叙事手段以及多重感官统合的沉浸式体验,能极为有效地建构受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情感关联通道。这种建立在感性体验基础上的价值传递,不仅极大降低了理解抽象理念的门槛,更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接触兴趣,催化其从“被动接收者”向“主动体悟者”的积极转化。其以情感触发为前导、导向价值观升华的内在逻辑机制,与高校思政教育强调知情意行整合统一、促进思想认同向行动自觉转化的实践目标,形成了深刻的同构关系。

主旋律电影的教育功能路径与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存在着深层的同频共振。高校思政教育致力于达成的育人目标具有多维度性:既需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层次,夯实其对国家发展道路与主流价值理念的理性认同基础;亦需着力培养其深厚炽热的情感基础,涵育其对民族、国家与社会的朴素热爱与坚定归属感;同时还需引导其将上述内在认同与情感外化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自觉行动力。审视主旋律电影潜在的教育效能,不难发现它能够多管齐下地为上述目标提供强大赋能支撑:其一,电影中对重大历史场景、典型人物事迹、社会变迁脉络的艺术化再现,构成了一种直观且具有冲击力的社会历史教材,有助于青年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形成对国家发展历程、社会运行逻辑的具身化认知,有效弥补单纯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体验之间的落差。其二,影像艺术强大的共情效应能跨越时空阻隔,使学生得以在精神层面“亲身经历”历史的抉择瞬间、“感受”人物的精神波澜、“体验”时代的澎湃脉动,在此过程中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与价值情感体验,实现对国家命运、民族精神发自内心的深切共感与文化归属,强化其作为民族复兴重要力量的内在身份自觉与集体认同。其三,电影所传递的奋斗精神、责任意识、奉献情怀、家国担当等积极能量,以及其中蕴含的关于价值排序与人生抉择的深层思考,能在青年学生心中埋下正向行动的“种子”,提供效仿的精神范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其明晰人生航向,为其未来投身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理想基石和价值支撑。因此,主旋律电影的教育作用机制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诉求,在实现价值引导内化与行为驱动外化这一育人链条上具有鲜明的协同性与互补性。

二、主旋律电影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多维价值

主旋律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介质承载国家叙事的宏大与个体精神的光辉,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的价值实现,绝非停留在浅层的形象展演与观念灌输,而是依托于影像语言的深邃意蕴与情感穿透力,构建了对青年学生认知模式、情感结构与实践向度进行多维度塑造的深层价值场域。这种价值效能呈现出层级递进并相互交叠的复杂谱系,深刻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过程,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铺设了多维通道。深入厘清这一价值谱系的内在架构,关乎对其在当代高校育人实践中战略意义的精准把握。

主旋律电影介入高校思想育人的价值基础,体现在它卓越的具象转译能力,即能够将宏阔的国家发展轨迹、复杂的历史逻辑脉络与抽象的价值理念体系,转化为可触可感、引人入胜的视听图景与人物命运叙事,从而深度纾解高校青年认知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大历史”与“微个体”之间的理解张力。文本形态的思想理论教育,常因其固有的概括性与抽象性特征,使青年学子在把握国家道路抉择的深层逻辑、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以及集体精神特质的生成机制时,遭遇认知距离带来的理解滞涩感。主旋律电影的独特优势,在于其能够运用蒙太奇逻辑、场景沉浸与细节铺陈等艺术手段,为宏大的历史必然性、社会演进规律提供直观的“视觉论证”。它通过对特定历史节点社会氛围的逼真营造、关键人物抉择时刻的心理外化、群体奋斗图景的微观聚焦,将看似遥远的历史书页转化为立体生动、饱含血肉的现实体验场。青年学生不再是历史进程的被动旁观者,而是随着影像叙事的节奏,进入历史现场的参与者与见证者。电影镜头引导他们观察具体历史情境下个体的生存处境、精神的挣扎与升华、以及个体抉择如何汇聚成历史潮流的演进力量。这种基于影像情境的沉浸式认知过程,实质上是为青年构建了一套理解国家民族命运内在肌理的“可视化认知坐标系”。当学生通过电影叙事,目睹个体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信念,理解支撑英雄抉择的精神资源,价值理念便从其抽象的符号形态中解放出来,落地为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的具体行为范式与逻辑必然。电影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创新求索等价值理念的实践形态的具象呈现,使得这些精神内核得以在青年心理世界中建立起清晰的现实锚点与意义联想空间。这种由影像驱动的认知重构,有效填平了宏观抽象理论与微观个体经验之间的鸿沟,为价值认同奠定了坚实的理解基座与心理图式基础。

主旋律电影的核心价 并强化民族身份认同的强大精神聚合功能, 的深层挑战,是促使青年群体对国家 文化自觉。主旋律电影 巧妙运用人物命运跌宕的设 与音响氛围,在观众心理场 自我情感投射于角色之上 深层情感回响。这种移情体验, 更深刻联结。影片中那些象征民族 当,还是承载民族文化积淀的仪式 明之处,在于它将抽象的民族概念、 立 地的厚重、一种口号的震撼、 治实体,而是由这些饱含情感能量的 赋能,实际上是在青年一代的记忆结 由此培育的情感归属与文化自信,具有强大 心价值的深层情感防火墙,以及其自觉将个人价值实现 力量

三、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将主旋律电影蕴含的丰厚精神养料 时代 效注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转化为塑造时代新人的现实教育力量,此过程并非自发的、 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精准实施的系统工程。该过程需要超越简单的放映 模式, 转而构建一种基于教育规律、符合青年认知与心理特点、并充分挖掘主旋律电影独特教育潜能的多维整合与协同作用机制。探索并构建高效可行的实践融入路径,是实现其价值意蕴从理论可能向育人实效转化的核心环节。

主旋律电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前提,在于实施精准化、系统化的内容筛选与基于教学目标的意义深度解析工作。面对数量众多、题材广泛的主旋律电影,高校应依据特定思政教育阶段的核心目标要求、青年学生群体的认知发展现状与思想困惑热点,以及所处时代的宏观精神价值导向,建立起一套严谨科学且具备动态调适能力的遴选体系。这套体系应着重考量电影作品在呈现历史规律认知、传递核心价值理念、塑造积极精神风貌、呼应时代现实命题等关键维度的表达深度、创新性与感染力价值。所选的作品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特征,能够真实有效地触动青年心灵并引发深度思考。在筛选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工作是针对具体选定的电影文本,进行结构化的意义挖掘与符合教育导向的阐释设计。这要求教育主体不仅自身能够深刻理解电影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人物精神、价值冲突及其深层逻辑,更能敏锐识别电影文本中潜藏的、与思政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核心价值共鸣点与精神启迪要素。避免将影片简化为单一说教符号,而是要将其视为一个多义性、可对话的意义空间。教育者需要设计一套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超越情节表面、深入把握叙事脉络、人物动机与历史情境内在关联的观察视角与思考框架,通过精心预设的启发性议题,引导学生在影像叙事与自身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之间搭建深度对话的桥梁。这要求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场域,促使学生主动质疑、分析、对比、归纳,逐步揭示电影所展现的实践背后蕴含的价值判断标准、历史规律认知与行动选择逻辑,最终实现由感性观影经验向理性价值认同的跃升与内化。

主旋律电影独特教育价值阐释 讨论的传统单一模式,转向构建以观影体验为核心节点、由多重教育载体 综合实施策略。核心在于深度激活电影本身的沉浸式与情感卷 样时空维度。观影这一中心环节本身就需要精细策划, 仪式化集体观看氛围,例如在特定纪念时刻举行专场放映,并 为学生理解情节架构与精神内核铺设初步认知前提。观影绝非过程的终 是深 精 交互与观念互动共鸣的起点。

打破电影与高校其他育 营造线上线下协同共振的文化浸润氛围。通过校园官方媒体 持续性解读传播,在校园公共空间布置融合电影元素、 蕴含的重大历史时刻、典型人物精神有机融入校园重大典礼 亦可建设电影资源平台,并提供围绕其内容展开的延伸学习素材 价值意涵自然渗入校园日常文化肌理,构建一个以电影为价值共鸣点 多 育 载体协 持续浸润的价值培育综合情境。

实现主旋律电影融入 长效的运行保障机制和具备动 度认识关活动的策划 导致推进乏 需定期对反 与深与潜力空间 实?)依据诊 操作环节进 入实践始 代高校育人体系的 一体的闭环治理结 在动能源泉

结 语

主旋律电影作为承载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蕴含着深远的价 育人目标上的深层契合性, 揭示 身份认同、提供精神范式与引导 实现这一价值潜能的关键, 高校立足思政育人目标,精研 态,并辅以坚实的资源 养料与时代动能, 化的历 史图景与人物命运 神范式引 明晰责任担当,最终实现价值认同的内化于心、外化于

参考文献:

[1] 马文彬 , 恩腾 .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路径探析 [J]. 北京教育 ( 德育 ),2025,(06):26-30.

[2] 卢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实践路径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6):22-24.

[3] 崔倩倩 , 王薪茹 . 红色影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显隐叙事及优化策略 [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8.

[4] 高燕 . 从《天下同心》看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 [J]. 剧影月报 ,2025,(01):74-75+26.

[5] 黄蓉 , 王清 . 主旋律影视作品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1):73-75.

[6] 王飞 . 新时代主旋律影视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J]. 作家天地 ,2024,(35):169-172.

[7] 韩慧莉 , 聂国程 . 红色影视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 [J]. 大视野 ,2024,(05):61-65.

[8] 尹龙. 新时代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D]. 内蒙古工业大学,2024.

[9] 杨东越, 杨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实红色影视资源的情感教育意义[J]. 文化学刊,2024,(05):152-

155.

* 本文系嘉应学院 2024 年度基础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CJY20242010)、嘉应学院2025 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新文科视域下高校美育通识课程“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中外戏剧名作鉴赏课程为例(项目号:PX-29253527)阶段性成果。

侯衍楠(1995- ),男,山东泰安人,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