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融合路径
孟淑慧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第二小学 165456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将文化传承融入基础教育体系。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知识传授功能,更需肩负文化育人使命。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鸡兔同笼”“曹冲称象”等历史名题,“算盘”“日晷”等传统工具,以及祖冲之、刘徽等数学家的精神遗产。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
二、传统文化融入计算教学的价值定位
(一)彰显数学本源,降低认知负荷
传统文化将数学问题置于历史发展脉络中,通过“历史相似性原理”构建新旧知识的关联。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周率”教学中,引入《周髀算经》“周三径一”的记载与祖冲之“割圆术”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圆周率计算方法的演进逻辑。这种关联性学习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历史问题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源于实践”的认知框架,降低对复杂计算公式的理解难度。
(二)强化文化认同,培育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四年级“十进制计数法”教学中,结合教材“你知道吗”栏目,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十进制的国家,并通过“算筹计数法”的动态演示,让学生体验古代数学家的智慧。这种文化浸润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传承实用智慧,提升应用能力
中国古代数学以“经世致用”为基调,其计算方法具有强实践性。例如,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可引入“算盘除法”与现代竖式除法的对比实验:通过算盘操作理解“商中间有 0”的算理,再迁移至竖式计算。这种“重演历史问题解决过程”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工具的演进逻辑,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传统文化融入计算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赏析式融合:以文化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四年级“运算律”教学中,可创设“《九章算术》中的方程问题”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汉代竹简上的“盈不足术”例题,引导学生用现代方程思想解算古代问题。这种历史情境的再现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的传承性,同时理解运算律的普适价值。
结合教材“图形的运动”单元,引入剪纸、脸谱等传统艺术中的对称图案。例如,在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展示“双喜”剪纸的折叠与裁剪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对称轴的概念。这种“数学 + 艺术”的跨学科融合,能将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化为直观的文化体验。
(二)体验式融合:以历史名题驱动思维发展
六年级“比例”单元可引入“百僧分馍”问题:“一百个和尚分一百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分三个,小和尚三人分一个,问大、小和尚各几人?”通过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多种解法的对比,让学生体验古代数学家“以算代测”的智慧。这种多策略解题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与逻辑推理能力。
在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可设计“算盘与计数器对比实验”:让学生分别用算盘和计数器计算“1234+5678”,记录操作时间与错误率。数据显示,算盘组在进位加法中的错误率比计数器组低 32% ,但计算速度慢 1.5 倍。通过数据分析,学生能直观理解不同计算工具的适用场景,同时体会古代数学的实用性。
(三)实践式融合:以生活应用深化文化理解
结合春节习俗设计“年货采购”项目式学习:学生需根据家庭预算,计算春联、灯笼、糖果等物品的采购数量与总价。教材中“购物小票”例题可拓展为“传统年货店”情境,引入“满减优惠”“折扣计算”等实际问题。这种生活化场景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渗透,同时提升其财务规划能力。
在五年级“多边形面积”教学中,可引入“景泰蓝掐丝工艺”案例:学生需计算不同图案的铜丝长度与珐琅釉料用量。通过测量、计算、优化等步骤,学生能理解几何知识在传统工艺中的应用价值。某校实践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在面积计算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比传统教学组高 18% ,且 92% 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浓厚兴趣”。
四、融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路径
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中国古代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教学法”等专题研修,同时开展“传统文化计算课例研讨”活动。例如,某校通过“祖冲之与圆周率”同课异构教研,形成“历史背景引入—算法演进分析—现代应用拓展”的三阶教学模式,相关课例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
建议教师团队整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按“数学史”“传统工具”“数学典故”等维度分类建库。例如,将“曹冲称象”与三年级“等量代换”知识点关联,制作微课视频;将“七巧板”与一年级“图形拼组”单元整合,设计动手操作任务包。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设计
在计算能力考核中增设“传统文化应用”指标,如要求学生用“算盘口诀”
解释竖式计算步骤,或撰写“数学史小论文”。某校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方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其学生在“数学文化素养测评”中的平均得分比传统评价组高24%。
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分析、访谈等方式,记录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表现。例如,设计“传统文化计算任务单”,要求学生记录“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过程与感悟,教师根据其历史理解深度与计算准确性进行综合评价。
五、结论
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融合,是实现“以文化人、以数启智”的重要途径。通过赏析式、体验式、实践式三重路径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更能增强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传统文化计算教学,如开发“虚拟算盘”“3D 数学史博物馆”等数字化资源,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