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影视制作工具在新媒体教育中的适应性研究
董奇
青岛电影学院 266520
一、引言
新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着新媒体教育的革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影视制作工具操作复杂、学习成本高,难以满足新媒体教育对高效教学和实践的需求。智能化影视制作工具凭借其便捷性、智能性等优势,逐渐走进新媒体课堂。
JINXIANG.AI 智创平台作为一款典型的智能化影视制作工具,为影视制作的多个环节实现了智能化助力。研究其在新媒体教育中的适应性,不仅能为该平台的优化提供方向,也能为其他智能化影视制作工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对于推动新媒体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JINXIANG.AI 在新媒体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JINXIANG.AI 智创平台已在多所高校的新媒体专业教学中得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该平台的智能演示功能,向学生展示动画影视制作的流程和技巧,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利用平台进行影视创作练习,通过智能反馈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从应用范围来看,JINXIANG.AI 智创平台涵盖了美术设计、短视频制作、广告片创作拍摄等多个教学领域。在美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平台的 AI 绘画功能快速生成自己所需的短片美术。在短视频制作教学中,学生利用平台的AI 视频、AI 音乐等功能,快速完成作品创作;在广告片创作教学中,平台的素材库和模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来源。
然而,JINXIANG.AI 智创平台在应用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特点。部分教师对平台的功能挖掘不够深入,仅将其作为简单的制作工具使用;学生在应用中存在过度依赖智能功能的现象,影响了自主创作能力的培养。
三、JINXIANG.AI 与新媒体教育的适配维度
(⟶) 技术适配
JINXIANG.AI 智创平台的技术特性与新媒体教育的技术需求高度适配。其 AI 绘画、照片修复、AI 视频等技术能够根据教学需求,快速对素材进行处理,节省学生的操作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意设计中。例如,在各类短视频制作教学中,平台可大量生成影片所需要的画面或者修复提供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制作效率。
平台的 AI 音乐生成功能,降低了影视制作的技术门槛,使学生无需具备专业的配音制作技能,就能完成高质量的作品。这与新媒体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相契合,让学生在掌握核心创意能力的同时,也能完成专业的影视制作。
(二)资源适配
JINXIANG.AI 智创平台拥有丰富的素材资源库,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模板等,且素材更新及时,能够满足新媒体教育对多样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平台选取合适的素材进行案例讲解;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也能快速找到所需素材,提高创作效率。
平台的资源分类清晰,便于师生检索和使用。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和项目,平台还会推荐相关的素材和案例,为教学和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实现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精准对接。
(三)教学模式适配
JINXIANG.AI 智创平台的应用推动了新媒体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借助 JINXIANG.AI 智创平台,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以团队为单位利用平台完成影视创作项目。平台的协作功能支持团队成员实时共享素材、交流想法,提高了团队协作的效率。教师则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通过平台监控学生的项目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符合新媒体教育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四、JINXIANG.AI 在新媒体教育中适应性的挑战
(一)技术层面
虽然JINXIANG.AI 智创平台的智能化程度较高,但在一些复杂的动画影视制作角色、场景中,其智能功能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例如,AI 生成软件在角色生成方面存在明显技术局限,生成同一角色的多张图片时,常出现特征 “漂移”,比如发型、瞳色、服饰细节易突变,甚至面部轮廓在相似姿态下也有差异,这源于 AI 对 “角色一致性” 的理解依赖像素分布概率,而非人类认知中的 “身份连续性”,导致多次生成时难以锁定所有特征维度;同时,在人体结构上也常出现解剖错误,像手部多指、少指、关节扭曲,或躯干比例失衡,这是因为训练数据中存在大量非专业创作的 “不完美样本”,算法对解剖学规则的学习是统计性的,缺乏对骨骼、肌肉结构的逻辑认知,在复杂姿态下更难维持合理性,这些局限需要依赖更精准的特征锚定技术和解剖学知识嵌入算法来突破。
(二)教学层面
部分教师对 JINXIANG.AI 智创平台的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将其与教学体系深度融合的系统性思维,在实际教学场景中往往仅停留于功能模块的浅层演示,未能依据课程标准将平台工具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耦合,导致技术赋能的潜在价值难以转化为实质性的教学效能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平台使用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技术依赖倾向,过度依赖智能生成、自动剪辑等功能模块,弱化了对影视制作领域核心理论(如镜头语言、叙事结构、色彩美学)与基础技能(如机位调度、后期合成、声画同步)的系统性学习与实践训练。这种认知失衡若长期存在,可能引发创作能力同质化、思维惰性加剧等深层问题,最终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形成偏差。
(三)资源层面
尽管 JINXIANG.AI 智创平台的素材库较为丰富,但在一些细分领域的素材还存在不足。例如,关于特定行业的专业素材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某些专业方向新媒体教学的需求。同时,平台的部分素材版权不够清晰,在教学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五、提升 JINXIANG.AI 在新媒体教育中适应性的策略
(一)技术优化
平台开发者应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智能功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针对多镜头剪辑等复杂场景,投入更多研发力量优化算法,通过海量的多镜头剪辑案例训练模型,提升平台对镜头逻辑的判断能力,比如在处理多机位拍摄的会议场景时,能精准识别发言者镜头并进行优先切换,在多场景叙事的短视频中,能根据情节发展自动匹配最合适的镜头衔接顺序。同时,增强平台的兼容性,组织专业技术团队对市场上主流的教学设备型号、操作系统版本以及常用的教学辅助软件进行全面测试,针对发现的兼容问题逐一攻克,确保平台能与各种教学设备和软件无缝衔接,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一体机上,还是学生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都能流畅运行,与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也能实现数据互通。
建立技术反馈机制,搭建专门的线上反馈通道,如在平台内设置 “问题反馈” 模块,师生可以通过文字描述、截图、视频录制等方式提交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平台安排专人在 24 小时内对反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对于紧急且影响较大的问题,如系统崩溃、功能失效等,成立应急修复小组,在 48 小时内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修复;对于一般性的优化建议,每两周汇总一次,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评估,将有价值的建议纳入平台升级计划,不断完善平台的功能。
(二)教学融合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方案,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培训活动。初级培训针对平台的基础操作,让教师熟悉各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如素材导入、剪辑操作、特效添加等;中级培训聚焦平台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指导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镜头运用能力等,设计相应的平台使用教学环节;高级培训则侧重创新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利用平台开展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活动。除了举办培训班,还定期组织研讨会,邀请在平台应用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分享案例,开展跨校交流活动,让教师们相互借鉴经验,深入了解平台的优势和特点,掌握将平台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平台,在课程初期通过对比案例让学生明白,平台只是创作的工具,而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如视听语言、色彩原理、叙事结构等,才是创作的根基,避免学生陷入 “重工具、轻理论” 的误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设置多样化的教学任务,比如让学生分组完成 “家乡文化宣传” 短视频创作,要求每组先进行实地调研,撰写详细的文案和拍摄脚本,再运用平台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各组根据自身的创意对平台功能进行个性化运用;开展 “主题创作挑战赛”,给出如 “环保生活”“科技改变未来” 等主题,让学生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既能提高操作技能,又能锻炼创新思维,从主题构思到内容呈现都融入自己的独特想法。
(三)资源完善
平台应加大对细分领域素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新媒体教育涉及的不同专业方向,如短视频制作、广告策划、纪录片创作等,分别建立专属的素材库。在短视频制作领域,收集各种风格的背景音乐、转场特效、字幕模板等;在广告策划领域,纳入不同行业的产品图片、广告标语案例、市场调研数据可视化模板等;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整理历史影像资料、采访镜头素材、解说词框架等。与专业机构、企业合作,如与影视制作公司合作获取专业的拍摄素材,与新媒体营销公司合作获取最新的行业案例素材,与科研机构合作获取科研成果相关的可视化素材,满足不同专业方向教学的需求。
六、结论
JINXIANG.AI 智创平台作为智能化影视制作工具,在新媒体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技术上,其 AI 辅助功能能降低制作技术门槛,让学生快速上手创作;在资源上,丰富的素材库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创作原料;在教学模式上,其团队协作、进度管理等功能与项目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高度契合,为新媒体教学带来了便利,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技术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如在复杂场景剪辑时偶尔出现判断失误;教学融合不够深入,部分教师仍将平台视为单纯的工具,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作用;资源有待完善,一些细分领域的专业素材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深入教学的需求等。
通过技术优化、教学融合和资源完善等策略,可以显著提升 JINXIANG.AI 智创平台在新媒体教育中的适应性。技术优化能让平台更稳定、高效地服务于教学;教学融合能使平台与教学环节深度结合,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价值;资源完善能为教学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满足不同教学场景的需求。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影视制作工具在新媒体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它们可能会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教学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创作风格提供定制化的功能推荐和创作建议;也可能会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合,为学生打造更沉浸式的创作体验,为培养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媒体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新媒体教育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七、结论
JINXIANG.AI 智创平台作为智能化影视制作工具,在新媒体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技术、资源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与新媒体教育需求相契合,为新媒体教学带来了便利。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技术准确性不足、教学融合不够深入、资源有待完善等问题。
通过技术优化、教学融合和资源完善等策略,可以提升 JINXIANG.AI 智创平台在新媒体教育中的适应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影视制作工具在新媒体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培养高素质的新媒体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晨 , 陆承凤 , 郑珊珊 , 等 . AI 视频生成工具对比分析及在影视制作中的创新应用 [J]. 影视制作 , 2025, 31 (06): 29-33.
[2] 姚争 , 冯建超 , 黄洁 .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影视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态化重构 [J].视听理论与实践 , 2025, (03): 14-21.
[3] 王鑫 , 董烁 . 智驱光影:AI 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机遇、挑战与未来展望 [J]. 声屏世界 , 2025, (07): 11-13.
[4] 张蓝姗 . 机器的人性化与人类的机器化— —AI 大模型时代影视艺术发展新范式[J]. 中国电视 , 2024, (03): 86-92.
[5] 赵娴, 申林. 基于AI 技术的中国影视声音教育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J]. 现代电影技术 , 2024, (02): 57-64.
基金项目: 2024 年校级科研项目—JINXING.AI 影视智作平台在新媒体数字技术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编号:XJ2024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