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思政教育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价值挖掘与应用

作者

马颖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052161

一、引言

高校人事档案记录着教职工与学生的成长轨迹,是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重要数据支撑。当前,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存在重视程度不足、信息化水平滞后、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其蕴含的政治导向、价值塑造、文化浸润功能,可有效破解档案管理中的现实困境。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档案管理全流程,既是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实践路径。

二、思政教育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价值分析

2.1 政治引领价值:强化档案管理的意识形态属性

高校人事档案涉及师生政治面貌、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等敏感信息,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通过思政教育引导档案管理人员深刻认识档案工作的政治本质,可确保在档案收集、鉴定环节严格审核政治立场相关材料,如入党志愿书、师德考核表等,避免错误思想渗透。某高校在档案数字化改造中,组织档案团队开展“档案中的红色基因”专题学习,重点核查建国后教职工档案中的政治历史材料,修正了 3 份因历史原因存在表述偏差的档案评语,体现了思政教育对档案政治属性的强化作用。

2.2 文化传承价值:挖掘档案中的育人资源

高校人事档案是学校历史文化的载体,包含名师教案、校友建功立业事迹等珍贵素材。思政教育可引导档案管理人员以文化育人视角开发档案资源,例如从老教授的科研笔记中提炼严谨治学精神,从优秀毕业生的基层工作档案中挖掘家国情怀元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 62 所高校依托档案资源建成校史育人基地,年均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超千场,充分证明档案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2.3 职业素养提升价值:塑造专业化档案管理队伍

档案管理是技术性与保密性兼具的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与保密意识。思政教育通过职业道德培训、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方式,可显著提升档案人员职业素养。某省教育厅 2023 年开展的档案管理人员职业能力调研显示,接受过系统思政培训的档案员,其档案整理差错率较未受训群体低 41.7%,保密协议签署合规率提升至 98.6%,印证了思政教育对职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三、思政教育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3.1 在档案收集环节:建立思政导向的素材筛选机制

档案收集是管理工作的起点,需重点关注两类材料:一是体现思政元素的成长记录,如学生志愿服务时长、教职工社会服务成果等;二是反映政治素养的关键材料,如党员年度思想汇报、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某高校实施“思政成长档案袋”制度,要求学生每年提交包含社会实践感悟、红色阅读笔记的电子档案,累计收集有效素材 2.3 万份,为学生综合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思政维度数据。

3.2 在档案整理环节:融入分类标准化与价值引导

档案整理需兼顾业务规范与思政导向。在分类标准中增设“思政表现”类目,将师德考核结果、课程思政获奖情况等单独建档;在档案编目时,对体现奉献精神、创新能力的典型事例进行关键词标注,便于后期检索利用。例如,某高校在教职工档案中增设“乡村振兴帮扶”子目录,集中整理 32 名驻村干部的工作记录,形成脱贫攻坚专题档案,既规范了管理,又为宣传典型事迹提供了权威素材。

3.3 在档案利用环节:构建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体系档案利用是发挥育人功能的关键环节,可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转化:

开发校史思政课程:选取建校初期教师艰苦创业的档案照片、手稿,制作“校史中的奋斗精神”系列微课,某高校此类课程上线后,学生学习覆盖率达92%,留言区累计收到“传承红色基因”等感悟留言 1.8 万条。

开展档案主题展览: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如建校周年、建党纪念日,举办“档案里的初心”主题展,陈列不同时期师生的入党申请书、抗疫请战书等实物档案,近三年全国高校此类展览年均参观量超 500 万人次。

提供个性化查询服务:为毕业生提供“成长足迹档案分析报告”,通过统计志愿服务、思政课成绩等数据,生成个性化成才建议,某高校 2024 届毕业生中,依据报告调整职业规划的学生占比达 37% 。

3.4 在档案安全管理环节:强化底线思维与责任意识档案安全是管理工作的生命线,需通过思政教育筑牢两道防线:

意识形态防线:建立档案内容审核小组,由党组织副书记牵头,对拟公开的档案信息进行政治审查,近五年某高校累计审核数字化档案 15 万页,拦截不当表述内容 23 处。

信息安全防线:开展“档案安全中的家国情怀”专题培训,将数据泄露案例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结合,提升管理人员保密意识。某高校在培训后开展的模拟黑客攻击测试中,档案系统漏洞修复响应时间缩短 60% ,未发生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信息泄露事件。

四、思政教育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深度融合的保障措施

4.1 制度保障: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高校需将档案管理纳入思政工作体系,制定《思政教育融入人事档案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档案馆负责档案资源的思政化开发,宣传部提供理论指导,学工部、人事处协同收集思政相关材料。某“双一流”高校建立档案管理与思政工作双周联席会议制度,两年内联合开发“课程思政名师档案”等特色项目 11 个,推动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4.2 队伍保障:打造“双素养”档案工作团队

实施档案管理人员思政能力提升工程,通过“理论学习 + 实践锻炼”模式,培养既懂档案业务又具思政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措施包括:每年组织不少于 40 学时的思政专题培训,选派骨干参与学校思政课题研究,设立“党员先锋岗”激励档案员在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据 2024 年高校档案人员职业发展报告显示,参加过思政与业务双培训的档案员,其职业满意度较单一培训群体高 28%,创新工作举措数量多 35%。

4.3 技术保障:推进档案管理数字化思政赋能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档案管理的思政应用效能:

建立思政教育档案数据库:整合校史、人物、事件等档案资源,开发智能检索系统,实现“关键词搜索 + 思政标签匹配”功能,某高校数据库上线后,思政类档案查询量同比增长 210% 。

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档案真实性:在教师职称评审档案中采用区块链存证,防止篡改师德考核等关键材料,某省试点高校应用后,职称评审投诉率下降73%,体现了技术手段对思政诚信建设的支撑。

五、结论

思政教育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深度融合,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也是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然选择。通过挖掘政治引领、文化传承、职业素养提升等价值,将思政理念贯穿档案收集、整理、利用、安全管理全流程,并从制度、队伍、技术层面构建保障体系,可实现档案管理从“资料保存”向“育人阵地”的功能升级。

参考文献

[1] 董琳 , 张晓燕 . 高校档案管理思政工作的现状探讨 [J]. 办公室业务 ,2022,(09):41-43.

[2] 韩超 .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路径探索 [J]. 办公室业务 ,2024,(2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