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地区设施农业中农作物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武渊皓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西斗铺镇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014214
摘要: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显著优势。包头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光照资源丰富,具备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自然基础。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包头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农作物高效种植中存在的关键技术环节,探索种植模式优化、环境调控、水肥管理、病虫防控等核心技术的集成应用机制。研究表明,结合区域特点构建高效、绿色、智能的种植技术体系,有助于实现作物稳产增收、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文章最后提出完善标准体系、加快智能平台建设与强化技术培训等建议,为推进包头设施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高质量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包头地区;设施农业;农作物种植;高效技术;集成优化
引言:
在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设施农业已成为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包头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农业区域,发展设施农业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区域适宜性。一方面,包头地区光照充足,气候资源有利于蔬菜、瓜果等高附加值作物的快速生长;另一方面,传统露地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存在季节限制明显、产量波动大等问题。设施农业通过温室、大棚等封闭空间提供可控生长环境,可有效缓解外界不利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尽管近年来包头设施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在种植结构、技术手段、管理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制约,特别是在高效种植技术体系建设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立足区域特点,围绕高效种植的关键技术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包头地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路径与理论支持。
一、包头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
包头地区设施农业近年来得到政策与资金的有力支持,设施规模稳步扩大,种植品种不断丰富,部分地区已初步形成以设施蔬菜为主导的特色农业格局。目前以日光温室、大棚种植为主,作物类型以叶菜类、茄果类、瓜果类为主,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季节调节能力。然而,现阶段设施农业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技术集成度低,部分农户采用传统经验方式种植,缺乏对光热、水肥、病虫等要素的系统调控手段,影响作物生长稳定性;二是设施设备更新缓慢,保温材料、通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设施配套不完善,难以适应多变气候环境下的精细管理需求;三是种植结构单一,轮作倒茬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土壤连作障碍日益严重;四是缺乏系统培训机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薄弱,农户对新技术、新模式掌握不深,技术推广应用受阻。因此,有必要从基础设施、种植技术、环境控制、病虫防控、管理模式等多个层面推动技术体系重构。
二、区域适应性作物品种与种植制度优化
选择与包头地区设施条件相匹配的作物品种是保障高产稳产的前提,应注重引入适应性强、抗病抗逆性高、商品性好的优质品种。在茄果类作物中,番茄、辣椒、黄瓜因其抗寒耐贮、产量高、市场认可度高,成为当前主导品种。在此基础上,可引进早熟型、耐低温的甜瓜、生菜、油麦菜等,拓宽季节错峰供应能力。为避免土壤退化和病害积累,应科学设计轮作制度,如实施“瓜菜轮作”“叶菜与豆科间作”等模式,通过作物种类交替种植调节土壤养分结构、缓解病虫害压力。同时,推广一年两茬或多茬复种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设施利用率。在育苗与定植环节,应规范基质育苗、育苗盘规格与控温管理技术,确保壮苗入棚后能快速缓苗、均衡生长。此外,应科学确定株行距,避免密度过大造成通风不良,提升光合效率与通风性,为后期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三、设施环境调控对高效种植的支撑作用
设施内小气候环境对作物生长影响显著,合理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条件是作物稳产增收的必要保障。在温度调控方面,包头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应强化保温结构设计,采用内外双层保温、地膜覆盖、棚体加温等方式维持适宜温度。在湿度调控方面,应结合自动通风窗、卷膜装置与控湿系统,避免棚内湿度过大诱发病害。在光照方面,冬春季节光照偏短,需通过LED补光、反光膜铺设等方式提升光利用效率,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促进作物营养积累。通风系统方面,应在棚体结构中预留合理开窗,结合风机、负压系统实现空气流动,排出废气与湿气,优化作物生长环境。此外,应逐步引入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实现温光湿气的一体化感知与智能调节,提升调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高设施利用率与种植成功率。
四、水肥管理与土壤健康维护的协同机制
水肥一体化是当前高效种植的核心技术之一,设施农业中通过滴灌带、喷灌系统与施肥设备联动实现水肥同步供给,不仅可大幅提高肥效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可根据作物生长周期精准控制投入量,避免浪费与环境污染。在灌溉模式设计中,应因地制宜制定滴灌间隔与水量控制方案,避免过湿造成根部缺氧或过干导致生长抑制。在施肥管理中,应依据土壤测试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配方施肥计划,重点补充氮磷钾等常量元素,并适时补充钙镁锌等微量元素,满足作物全周期营养需求。在土壤管理方面,应重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盐碱调控,通过轮作绿肥、施用腐殖酸、生物菌剂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对于重度盐碱地,应结合深松、翻耕与灌排工程进行系统修复,提升耕层通气性和养分保持能力,保持土壤微生态系统稳定,实现土壤健康可持续利用。
五、绿色防控与数字农业融合的创新路径
病虫害防控是决定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环节,设施农业应从“化学防控”向“绿色防控+智能监测”方向转变。可在设施内布设诱虫灯、黄色粘虫板等物理防控工具,辅以生物农药、生防微生物等绿色防控手段,有效压制病虫基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可引入摄像识别、环境感知系统与大数据平台,建立病虫害预警模型,实现灾害趋势分析、施药时间优化与精准防控。在管理层面,构建种植全过程数字管理平台,涵盖播种、灌溉、施肥、病虫预警、采收等环节,提升种植可控性、可视化与科学决策水平。未来,应将物联网、云计算与AI技术深度融合于种植流程,通过“模型+算法+平台”模式推动设施农业迈入智能化新阶段,构建高产高质、生态友好的种植新体系。
结论:
包头地区设施农业在自然资源基础良好、政策支持持续增强的背景下,具备广阔的发展潜力。通过引入科学种植制度、加强环境调控、推广精准水肥管理、实施绿色病虫害防控与数字化管理等高效种植技术,可全面提升作物产量、品质与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标准化与绿色化。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技术标准建设与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农民应用能力和种植水平。同时,加快设施智能升级与种植模式革新,培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为推动包头地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 北方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农作物种植技术优化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22(10): 93-96.
[2] 刘艳芳. 内蒙古中西部设施农业高效栽培模式探讨[J]. 中国农业信息, 2023(07): 58-61.
[3] 张明. 设施农业环境控制与作物高效生产技术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3(15): 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