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德育的设计思路探索
邱娟
四川省 什邡中学 618400
一、引言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已成为基础教育工作的核心指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高中生物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更蕴含着生命教育、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等多重德育价值。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生物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渗透往往流于表面化、说教化,未能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因此,探索一套系统、科学、可操作的德育渗透设计思路,对于提升生物学科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核心内容
深入挖掘教材是德育渗透的前提。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丰富而立体,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命教育与生态伦理观:通过“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与珍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树立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2. 科学精神与探究精神:借助“孟德尔遗传实验”、“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科学史实,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大胆质疑、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与协作精神。
3. 社会责任与法治意识:结合“遗传病与人类健康”、“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与社会热点紧密相连的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理性看待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冲突,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法治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4. 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通过介绍“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青蒿素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增强文化自信。
三、德育渗透于高中生物教学的设计思路
要实现德育的“无痕”渗透,避免生硬嫁接,必须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本文提出以下四维设计思路:
(一)深度挖掘:目标导向的内容整合设计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确立“双目标”,即知识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像梳理知识点一样,系统梳理每节课、每个章节的德育映射点,并明确其对应的德育目标。
案例:在讲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人类遗传病”一节时,知识目标是了解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和遗传方式;能力目标是能进行遗传咨询的简单计算分析;德育目标则可设定为:通过分析遗传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激发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通过探讨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意义,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如此,德育不再是额外的附加,而是与教学内容浑然一体的内在诉求。
(二)创新模式:情境体验的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收效甚微,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和共鸣中内化德育价值。
1. 科学史情境导入:以故事化的方式重现科学探索的曲折历程,让学生“穿越”到历史现场,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精神。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时,重现海尔蒙特、普里斯特利、英格豪斯等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接力与传承。
2. 问题驱动式讨论:围绕具有伦理争议的社会性科学议题(SSI)设置问题链,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例如,就“是否应该全面推广转基因作物?”展开辩论,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论证观点、倾听反驳的过程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权衡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提升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决策能力。
3. 多媒体情感渲染:充分利用纪录片、影视片段、新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创设直观、震撼的情感氛围。例如,在讲述“生物多样性”时,播放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强烈的视觉冲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优化实践:知行合一的课外拓展设计
德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行为实践。应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将德育从课堂引向生活,实现知行合一。
1. 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社区垃圾分类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等课题研究,在动手实践和社会调查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
2. 实验操作与体验: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实验中,严格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对实验生命的尊重;在“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感受生命分子的奇妙,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 社团活动与项目制作:成立生物环保社团、举办“爱鸟周”宣传海报设计大赛、制作微生物艺术画等,将生物知识与艺术、公益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完善评价:多元综合的教学评价设计
要确保德育教育能够有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过于单一且偏重知识性的评价体系进行深刻的改革,进而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机制。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过程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将他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例如,在小组讨论、辩论赛、实验操作以及课题研究等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态度、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科学严谨性等综合素质都应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为此,可以通过教师观察记录、学生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
2. 表现性评价: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进行评价。例如,撰写调研报告、撰写科技小论文、进行口头汇报等,这些任务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反映出他们内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从而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
3. 发展性评价: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学生当前状态的评估,更应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变化。为此,可以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详细记录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想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这种评价方式强调的是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旨在通过积极的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德育状况,从而有效保障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要求教师超越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观,首先成为一名“育人者”。通过深度挖掘德育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外实践活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这四个维度的系统化设计,能够将德育像“盐”溶于“水”一样,自然融入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不仅具备科学文化知识,更拥有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宋 君 . 立 德 树 人 背 景 下 高 中 生 物 的 德 育 实 践 [J]. 吉 林 教育 ,2025,(22):69-71.
[2] 郭欣欣. 强化学科融合创新,促进德育在高中生物课堂深度落实 [J].高考 ,2025,(05):151-154.
[3] 张基敏 , 曹光 .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加强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12):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