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英语课堂美育渗透的实践探索

作者

何小霞

重庆市潼南区大佛初级中学校 402660

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美育与学科融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创新构建“语言 - 审美”双维目标体系,开发“情境 - 体验 - 创造”教学模式,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三位一体的美育渗透路径,既填补了评价标准空白,又提供了可操作范例。实践证明,该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跨文化审美能力,更能通过审美驱动显著增强学习动机,对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美育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点

英语学科与美育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其语言本身的韵律美、词汇意象美和句式节奏美构成了美育的优质素材。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的实证分析发现,72% 的阅读文本蕴含显著美育价值,但仅 23.5% 的教师会系统开发这些资源。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多感官参与”(如诗画结合)、“文化对比”和“创意输出”(如剧本改编)等策略,可使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 41.6 分。这种融合不仅落实了新课标要求,更通过审美体验激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意愿, 89% 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参与度,有效解决了“哑巴英语”的困境。研究证实,当英语教学注入审美维度时,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平衡发展,为学科育人开辟了新路径。

二、阅读教学的美育策略与实践案例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构建了“文本分析 - 情感体验 - 审美创造”三阶美育教学模式。以人教版八年级《The Little Prince》教学为例,首先采用“意象圈画法”,让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文本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和象征语句,培养其发现语言形式美的能力。随后开展“角色情感曲线图”活动,要求学生用折线图量化记录小王子情感变化,将文学审美具象化。在拓展环节,设计“跨媒介创作”任务:一组将“日落四十次”的经典场景改编为剧本,另一组用“情感色卡”表现文本情绪变化。经过 2023 年 9-11 月的教学实践,数据显示:学生文本细读能力提升 53% (前测 42.6 分 $$ 后测 65.3 分),审美表达能力提升 47% (能自主分析文本美学特征的学生从 31% 增至 78% )。典型案例中,一名学生通过为“点灯人”章节设计光影装置,不仅深入理解了责任与美的主题,更在区级英语艺术展评中获奖。这种教学模式成功突破了传统阅读课重信息轻审美的局限,使语言学习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

三、写作教学的美育策略与实践案例

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本研究创新采用“审美驱动写作”模式,通过“观察 - 感悟 - 表达”三环节实现美育渗透。以“My Favorite Season”写作课为例,首先开展“五感训练”,要求学生从视觉(golden leaves)、听觉(rustling wind)等维度观察季节特征;随后运用“情感温度计”工具(1-10 分制)量化季节带来的情感体验。在创作环节,学生可选择“图文创作”或“有声写作”。2023年 9-12 月教学实践显示:实验班作文修辞使用率提升 62% ( 27%89% ),情感词汇量增加 55% (1.2 个 / 篇 2.8 个 / 篇)。典型案例中,一名基础薄弱学生通过制作“秋日记忆盒”(实物 + 文字),作文长度从 45 词增至 120 词,并成功运用 3 个比喻句。该模式有效转变了传统写作教学的机械性,使写作过程成为审美体验与创意表达的自然延伸。

四、口语教学的美育策略与实践案例

本研究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创新采用“审美沉浸式”教学模式。以八年级下册“Storytelling”单元为例,设计了三阶段美育活动:预表达阶段开展“情感语音训练”,通过分析《疯狂动物城》片段中语调与情感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语音审美;表达阶段实施“角色深度演绎”,学生需为经典童话角色设计符合其性格的语音特征,并配以相应表情和肢体语言;后表达阶段组织“跨文化配音秀”,要求学生对同一场景进行中西方不同风格的配音演绎。2023 年10-12 月教学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语音准确率提升 49% (前测 62.3% 后测91.3% ),情感表达力提升 57% (从 34% 增至 91% )。典型案例中,一名内向学生通过为“灰姑娘”设计“从怯懦到自信”的语音转变,不仅在区级英语戏剧节获奖,其日常口语交流的自信度也显著提高。该模式证实了审美体验对口语能力提升的催化作用。

五、成效分析与教学反思

本研究的实证数据表明,美育渗透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实验班学生在语言能力(平均提升52.4 分)和审美素养(达标率 82.5% )两方面均优于对照班。质性分析发现, 89% 的学生反馈“更享受英语学习过程”,尤其是通过“跨媒介创作”等活动,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表达”的转变。反思发现三个关键改进点:首先,需建立更精细的美育评价量表,现有 6 维度指标对低年级学生略显复杂;其次,要平衡审美活动与应试要求的时间分配,部分教师反映单元教学周期需延长 30% ;最后,应开发差异化美育任务,以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些发现为后续研究指明了优化方向。

本研究证实,将美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培养其审美素养和跨文化意识,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创新提出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和“语言 - 审美”双维评价体系,为学科美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方案。未来研究可在三个方向深入:一是开发智能美育评价工具,通过AI 分析学生语言输出的审美特征;二是构建校本美育资源库,按“语言难度 × 审美维度”双指标分级;三是探索美育与STEM 教育的融合路径,如通过科学现象英语描述培养科技美学素养。这些探索将进一步拓展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 2020-10-15.

[2] 王丽华 .《初中英语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22, 45(3): 12-18.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2024 年度课题《农村初中艺术学科融入其他学科提升美育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PJY2024017)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