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用工规范化管理研究
王雪
华北电力大学后勤管理处 河北保定 071000
引言: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与劳动法律法规相关的政策调整,包括对《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的修正,还有《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等文件,这些政策突出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要求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对高校后勤用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高校后勤用工管理通常只注重成本控制、事务性管理等方面,忽略对人力资源的挖掘和激发。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转向“以人为本”, 注重职工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和工作生活平衡等方面,对后勤用工管理也有了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因此,在政策调整,需求变化,理念更新以及技术进步的诸多挑战下,对高校后勤用工的规范化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用工管理体系既可以促进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维护师生权益,又可以推动高校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1. 高校后勤用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对后勤用工没有一个统一,系统的管理制度,造成管理过程中没有一个清晰的引导与标准 [1]。这一制度缺失在影响后勤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同时,也会造成用工过程不公。没有清晰的岗位职责与考核标准等,使后勤员工对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与目标,很难开展有效地工作。部分不规范行为可能会因为没有有效监督机制而无法及时整改,影响到整个后勤团队工作的稳定与凝聚。
1.2 用工形式复杂多样
许多高校后勤用工结构为 : 三分之一属于学校编制的全民、大集体职工,三分之二属于外聘用工或社会用工。外聘用工或社会用工成为用工主体,他们大多来自某些经济落后的城镇和边远的乡村。这一多样化用工形式在给高校带来更多灵活性的同时,也给高校的管理带来挑战。不同用工形式的职工在待遇,福利和职业发展上都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职工间不公平感与不满[2]。
1.3 员工培训不足
很多院校对后勤员工培训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员工所需技能以及服务意识不强。这样既影响后勤服务水平,也会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不便与麻烦。有些后勤员工可能会缺乏处理突发事件所需的应急处理能力、沟通技巧等,使问题不能及时化解。因为没有机会继续接受职业培训与发展,部分潜在员工会选择离职,造成人才流失与队伍动荡。
1.4 激励机制缺失
由于后勤工作常被认为是“辅助性”任务,部分院校对激励措施重视不够、投入不够,这样就造成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创造力不强,很难开发个人的潜能与创新能力。部分高校对薪酬、晋升等激励政策不清晰,使后勤员工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动力不足。此外,缺乏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如表彰、奖励等)也限制了员工工作热情和满意度的提升。
2. 高校后勤用工规范化管理的实施路径
2.1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与考核
健全管理制度,是实现后勤用工规范化的基石。各高校要建立全面详细的后勤用工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操作流程和考核办法等,保证每一位职工都明确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3]。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重新修订劳动合同文本,补充并完善合同内容,规范劳动合同工作程序,加强劳动合同动态管理,依法及时办理劳动合同签订、变更、解除和终止手续。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督促考核后勤员工工作质量。考核体系要公正透明,考核结果要与职工的报酬和升迁等情况相联系,以调动职工主动工作积极性,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2.2 统一用工形式
统一用工形式在后勤用工规范化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各高校要结合各自实际,确定专职,兼职和劳务派遣三种用工形式并出台相关管理政策。对不同用工类型,要建立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统一制度,保障各种用工形式职工享有同等待遇和晋升机会。另外,要加强各种用工形式之间的管理与协调,以避免用工混乱与管理脱节。
2.3 加强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对提高后勤员工素质与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构建包括入职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管理技能培训在内的完整培训体系,以保证职工胜任工作。培训内容要紧贴实际工作需求,突出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以提升员工业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和考试,以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研究亦应建置员工成长档案以纪录其培训经历,工作表现与成长轨迹等,以作为其职业发展规划之参考依据。
2.3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是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高校要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以保证职工付出获得合理报酬。还应该建立优秀员工奖励制度来表彰奖励绩效优秀员工,以鼓励所有员工与优秀接轨。从激励方式来看,除物质奖励之外,重视精神激励,如提供晋升机会和授予荣誉称号以满足职工精神需求 [4]。同时要建立职工沟通机制,经常与职工交流,了解职工的需要和思想,及时为职工排忧解难。
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用工规范化管理对于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员工权益,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健全管理制度,统一用工形式,强化员工培训和建立激励机制入手,可切实做到高校后勤用工管理规范化。在今后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后勤服务需求日益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后勤用工规范化管理也会日趋成熟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梁学荣 , 赵龙 . 高校后勤多元化用工的实践与思考 [J]. 高校后勤研究 ,2017,(11):22-24.
[2] 段泽华 , 曹志娟 , 李正彬 , 等 . 高校后勤非编职工队伍规范管理再探析 [J]. 中国市场 ,2016,(50):236-237.
[3] 吴敏 , 黄平 . 高校后勤编外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J]. 市场周刊 ( 理论研究 ),2016,(12):32-33.
[4] 李强 . 依法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J]. 高校后勤研究 ,2016,(0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