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农庄劳动生活服务幼儿能力的培养探讨
翁怡
苏州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
引言
农庄劳动生活为幼儿园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创造出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农庄劳动生活服务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幼儿在农庄劳动生活中,不仅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农庄中的事物足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教师要改善教学策略以提高劳育效果,丰富劳动内容以改善幼儿体验,促进家校合作以加强监督管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共同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知行合一。
一、丰富生活内容,增加劳动乐趣
农庄中本身便具备多样化资源,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乡土资源等,教师需要将其进行适当转化,变为教育资源,并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改善表现形式,将其融入农庄劳动生活之中,丰富生活内容,增加幼儿的劳动教育。教师还可以就本次劳动内容向幼儿传授知识,普及幼儿的常识,也能引导幼儿通过劳动与实践自主探索资源内容,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幼儿在参与生活服务劳动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正向劳动技能、情感和态度,他们的日常生活劳动能力获得提升,能够完成更多自理服务的劳动 [1]。通过生活常识与经验的积累,幼儿的生活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升,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农庄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气息,同时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带领幼儿参与劳动,使幼儿切身体会农庄生活。在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手把手地教导幼儿逐步进行,让幼儿跟随教师的动作和技巧,一步一步地完成。每个幼儿的行为能力不同,教师需要具备极强的耐心,在幼儿跟不上制作进度时,应当悉心指导,不能让任何一个幼儿掉队。
例如,在农庄栽培或种植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作为本次栽培对象,如西红柿、土豆、大葱等。以土豆为例,教师需要从由来、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如土豆学名马铃薯,源于热带美洲的山地,16 世纪传到印度,然后传到中国,土豆的适应能力极强,而且生长周期短,产量极高,其繁殖过程为无性块茎繁殖,简单而言,就是随便扔一个土豆块在泥土里,都能长出土豆。接着,教师要带领学生以科学方法进行栽培,锻炼幼儿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二、改善劳动形式,提高幼儿兴致
合作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分组,并根据本次劳动任务合理分配工作,最终以合作的形式高效、快速地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其中融入比赛机制,从质量和时间上进行评比,以此提高幼儿的劳动兴致,以团队荣誉驱动幼儿高质量完成劳动任务。此外,教师也要参与到幼儿的合作劳动之中,在幼儿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如分工不合理、组内冲突、突发状况等,这对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与职业素养有一定要求。
例如,在农庄中不缺杂草,无论是家庭院落之中,还是田地里,除草都具有一定的益处。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除草劳动,并告诉幼儿除草的目的,如在庭院中,除草是为了美观;在田地里,除草是为了不让杂草抢夺庄稼的养分。接着,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都划分一篇除草区域,以除草质量和速度进行比赛。小组需要合理分工,如多人除草一人装草一人检查根部,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告诉幼儿斩草要除根,不然杂草还会继续生长。此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幼儿的体格,拓展幼儿的视野。
三、开展亲子活动,促进家校合作
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原因,很少有时间和幼儿进行深度交流,教师可以借助农庄劳动生活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劳动生活之中,发挥出家长的教育功能,增强家校合作。生活是教育的起点 , 也是教育的归属[2]。在家长的引导下,幼儿会更加具备主动性,教师也能节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仅需要把控活动流程、位置秩序,可以更加侧重于幼儿的个人发展上,家长则要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劳育工作有秩序、有目标地进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幼儿园农庄劳动生活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无论是教育场地、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都可以最大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在农庄中的劳动就是幼儿实践的历程,幼儿在其中通过自主探索锻炼个人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幼儿能够有方向、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活动,从而开启高质量的农庄劳动生活。农庄劳动生活对于幼儿园教育工作而言依旧存在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当持续探索,推动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 , 王华婷 . 生活服务劳动:新时代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核心靶向[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5,27(02):11-15.
[2] 任春茂 . 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5,44(04):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