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思政工作与高校人事职业发展规划的协同推进研究

作者

李欣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052161

一、引言

大学是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的关键场所,人事职业规划对个人成长和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思政工作是大学的核心,如何与人事职业规划结合,解决当前问题,是新时代大学管理的关键。本研究基于大学人才建设现状,探讨如何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旨在建立“思政铸魂—职业发展—育人增效”的良性循环。通过深入分析,为大学人事职业规划提供新思路和策略,以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人才成长。

二、思政工作与高校人事职业发展规划的协同推进策略

(一)构建“三维联动”协同机制

1. 目标协同:建立价值共识体系

大学要把思政工作的目标(比如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培育)和人事职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比如专业能力提升、职业路径设计)整合起来。比如,有个“双一流”大学在《教师职业发展五年规划》里明确提出了“思政素养达标率”“课程思政建设参与度”等硬性指标,要求新入职的教师必须完成 40 学时的思政专题培训并通过考核才能晋升职称,这样就把职业发展的“硬指标”和思政要求的“软实力”结合起来了。据该校人事处统计,这个政策实施三年来,教师参与思政类课题研究的比例从 18% 提升到了 35%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数量增长了 210% 。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思政素养,也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了思政工作与职业发展的双赢。

2. 组织协同:完善跨部门协作架构

成立一个由党委书记牵头,人事处、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等多个部门参与的“思政与职业发展协同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每季度至少一次),统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比如清华大学通过建立“教师发展中心 + 思政教研机构”的双轨制服务体系,为教师提供“职业规划咨询 + 思政能力提升”的集成化服务,2022 年联合开展了“课程思政工作坊”“科研伦理与学术诚信”等专题活动 27 场,覆盖教师超过 1500 人次,形成了“需求共研、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的协同格局。

3. 资源协同:打造共享型支持平台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设一个“思政 + 职业发展”的数字资源库。比如,浙江大学开发了“教师职业发展云平台”,设置了“思政微课堂”“职业发展案例库”“政策法规查询”等模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阶段(比如新入职、晋升副教授、申报杰青等)自主选择思政课程包。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教师在线学习时长人均达到了 28.6 小时,其中“科研人员的家国情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点击率位居前列,这说明教师们确实需要思政和职业发展融合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平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极大地便利了教师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新“三阶递进”实施路径

1. 职业规划启蒙阶段:思政融入“入口关”

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设置“思政首课”,通过校史校情教育、师德师风宣誓、优秀教师事迹分享等环节,强化职业认同感。比如复旦大学实施“青椒引航计划”,要求新教师入职第一周完成“三个一”任务: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红色基因)、聆听“大先生”思政公开课、参与“师德规范与职业发展”主题研讨。数据显示,参与该计划的教师在职业规划书中明确提及“思政素养提升目标”的比例达到了 89% ,比未参与组高出 52 个百分点。这一阶段的思政教育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2. 职业发展爬坡阶段:思政嵌入“关键点”

针对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瓶颈(比如科研压力、职称晋升焦虑),开展“思政 + 业务”双导师制。南京大学为 40 岁以下青年教师配备“思政导师”(由资深教授或管理干部担任)和“学术导师”,双导师协同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某学院案例显示,在双导师制实施两年内,青年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比例提升了 23%,同时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的教师占比从 12% 提升至41%,这说明思政引领对拓宽职业发展视野有促进作用。通过这种双导师制,教师不仅在专业领域得到了指导,也在思政素养上得到了提升,实现了职业发展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3. 职业成就突破阶段:思政升维“价值感”

在高级职称教师群体中开展“传帮带”工程,通过组建“思政示范团队”“课程思政创新工作室”等,引导他们将个人职业成就转化为育人资源。比如上海交通大学“院士思政工作室”,由院士领衔开展“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系列讲座,近三年面向师生举办活动 46 场,直接受众超 8000 人次。参与工作室的院士普遍反映,通过参与思政工作,自身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认知从“学术追求”升维至“立德树人”,职业成就感获得了新的增长点。这一阶段的思政工作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个人价值感,也为学校和社会培养了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完善“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1. 制度保障:建立协同评价机制

将思政表现纳入人事考核,设立“思政工作贡献度”指标,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分配相关联。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要求申报教授职务者近五年内至少承担 1 门思政课程或指导 1 个思政社团,师德考核结果需“优秀”。此制度使教授参与思政工作的比例从 37% 增至 68% ,形成良性循环。制度确保思政工作与职业发展结合,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2. 队伍保障: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和教师担任“职业发展思政专员”,定期进行专项培训(如每年至少 50 学时)。北京大学通过复合培养模式,打造专业化队伍,2023 年为教师提供超 900 人次个性化咨询服务,满意度达 92.3%。专业化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促进职业发展和思政素养共同提升。

3. 文化保障:营造协同发展生态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思政与职业发展共融共生”的氛围。比如武汉大学开展“寻找最美育人故事”评选活动,挖掘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体现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比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思政教学资源、在指导学生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等),近三年共评选出优秀案例 127 个,通过校报、官网、短视频等多渠道宣传,形成了“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育身边人”的文化效应,有效提升了教师对协同发展的认同感。这种文化保障为思政工作与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整体进步。

三、结论

思政工作与高校人事职业发展规划的协同推进,本质上是通过价值引领与制度创新的双重驱动,实现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本研究提出的“三维联动”机制、“三阶递进”路径和“三位一体”保障体系,为高校破解二者“割裂化”难题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框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数字化技术在协同管理中的应用、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差异化需求等领域,持续深化对高校人才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姝 . 高校教师思政与人事人才工作一体推进研究 [J]. 北京教育(高教),2023,(09):94-96.

[2] 于沐琳 . 一体推进“四心育人”构筑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新格局 [J].奋斗 ,2023,(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