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成式AI 赋能下的土家族打溜子数字化重构与活化研究
李晨馨
湖北民族大学 445000
一、引言
土家族打溜子,以其独特的器乐组合与精湛的演奏技艺,被誉为“土家交响乐”,不仅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中一抹亮丽的色彩。然而,与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生态的急剧变迁,打溜子的生存土壤正逐渐流失,面临着传承链条断裂的现实风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以及口传心授模式在现代社会的局限性,使得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亟待创新性的保护与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浪潮,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技术不再仅仅是记录和保存的工具,它或许能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激活文化内在生命力的催化剂。那么,我们能否借助 AI 的力量,将土家族打溜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深度解析与数字化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在当代社会的多模态传承与活化路径?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应用的问题,更关乎如何以一种尊重而创新的方式,延续民族文化的根脉。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将打溜子还原于其原生的艺术语境之中,并探讨在数智视野下,如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二、土家族打溜子的文化生态与传承困境
(一)“土家交响乐”的艺术价值
土家族打溜子并非简单的民间器乐合奏,它拥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曲牌结构与表演范式,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与集体智慧。其乐器组合独特,音色交织多变,节奏鲜明有力,既保留了民间音乐粗犷、质朴的原始特性,又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纳与融合,形成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是民族学、社会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生动材料,更为音乐学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生性文化标本。
(二)原生文化空间的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根植于其特定的文化空间与社会功能之中。历史上,打溜子与土家族的节庆、祭祀、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是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浪潮冲击下,传统的文化场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生活方式的改变、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打溜子赖以生存的社会语境逐渐弱化,其展演机会与社会功用也随之减少,这直接动摇了其传承的根基。
三、生成式AI 赋能下数字化重构的核心路径
面对上述困境,单纯的记录和保存已不足以应对挑战。利用生成式 AI 等数智技术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重构,或许能为打溜子的“再生”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田野调查与多模态数据采集
一切数字化工作都必须始于对文化本源的尊重与深入理解。因此,研究的第一步是扎实的田野调查。这不仅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传统方法,也是确保数字化重构不偏离文化内核的关键。在采风过程中,需要深入土家族聚居地区,通过高清音视频设备全面记录打溜子在真实情境下的表演流程、乐器形制、演奏技法乃至场域氛围。同时,对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口述史料,并借助GPS 等技术测绘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从而构建一个涵盖音乐本体、文化背景、传承谱系和社会生态的多维度信息档案。
(二)数据整合与基因库构建
采集到的原始资料是零散的,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与梳理。首先,将音频资料通过专业的音乐记谱软件进行转录,并对不同地区、不同传承人的演奏版本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提炼其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共性与特性。更进一步,可以借助数智化技术提取打溜子的核心“文化基因”,例如标志性的节奏型、特征性的音色组合、典型的曲牌结构等。这个过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基因库”,它不仅是静态的资料汇集,更是后续 AI 分析与活化应用的数据基础。
(三)AI 驱动的音乐特征分析与建档
生成式 AI 的应用在此阶段展现出其独特优势。通过引入音频信号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对采集到的大量音频数据进行频谱分析与深层特征提取,量化分析不同声部的音色、音高、时值等参数。这远比单纯的人工听辨和记谱更为精准和高效。在此基础上,利用 AI 的模式识别能力,可以对复杂的曲式结构、即兴变奏规律等进行建模,揭示其内在的生成逻辑。最终,将所有分析结果与原始数据一同整合,运用 Overturn、西贝柳斯等专业软件,并结合知识图谱技术,构建起一个结构化、可检索、可供深度学习的土家族打溜子数智化信息库,为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共享与智能应用铺平道路。
四、数字化重构后的多模态活化策略
(一)创新传承机制与社会协同
技术的发展需要配套制度的保障。应当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多模态传承机制,完善对各级传承人的保护与激励措施。例如,可以设立专项的打溜子传承与创新基金,鼓励企业、高校与传承人开展深度合作,共建集研究、教学、体验于一体的研习基地。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政府、社会、学界、传承人多方联动的良性生态,共同推动打溜子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景
数智技术极大地拓展了艺术体验的边界。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打溜子互动体验应用,让用户能够“走进”演奏现场,甚至从不同乐手的视角感受音乐的魅力,并通过模拟操作学习基本演奏技巧。此外,还可以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将打溜子表演与现代光影艺术相结合,在博物馆、旅游景点等地打造动态的音画叙事,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吸引更多非土家族群体,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三)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
在今天的媒介环境下,必须主动拥抱新媒体。可以将精心制作的打溜子高清音视频资源上传至主流音乐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利用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精准触达对民族音乐、世界音乐感兴趣的潜在受众。同时,可以策划线上挑战赛、开发虚拟演奏程序或手机应用,让用户通过触摸、点击等简单互动,亲身感受打溜子的节奏魅力,将单向的传播转变为双向的互动与再创作,有效提升其在网络空间的能见度与接受度。
结束语:
土家族打溜子的传承与发展,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十字路口。传统保护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而以生成式 AI 为核心的数智技术则开辟了全新的视野。从基于田野调查的数字化重构,到贯穿社会、教育、娱乐等多个层面的多模态活化,我们看到了一条将古老艺术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并赋予其新生机的可能路径。这不仅是对一种乐种的抢救,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相信通过我们的智慧与努力,深藏于民间的宝贵遗产必能跨越时空,在新的时代里重获生机,奏响更加嘹亮的华章。
参考文献
[1] 孙铭钰 . 人工智能赋能非遗数字化表现的应用研究 [J]. 艺术科 技 ,2024,37(16):160-162. DOI:10.3969/j.issn.1004-9436.2024.16.053.
[2] 张婷 , 黄帆 . 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 [J].文 物 鉴 定 与 鉴 赏 ,2023,252(9):34-37.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9.009.
本项目由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持,项目编号:MYK2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