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析
王伟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第一完全小学
引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学生所学的古诗词,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积极地为学生引入古诗词教学,从而有效地弘扬并传承这一优秀文化内容。而教师如何才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词中,这是现阶段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呼应日常生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小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内容更加容易产生感知和共鸣。古诗词虽然创作于古代,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民俗等往往与现代生活存在内在联系,教师将古诗词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呼应,不但能打破时空的隔阂,还能让学生从熟悉的场景中理解诗词的内涵,从而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1]。
以部编版教材中的《赠汪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友情”的核心情感,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忆与好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从而建立起学生与诗中情感的连接,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部分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从而还原古诗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场景。在表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汪伦为什么要以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生活中你会用什么方式送别朋友?”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就能理解古代送别文化中蕴含的真挚情谊,以有效地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所传递的深厚友情。
二、媒体技术辅助,优化学生诵读体验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式,它能帮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但是传统的诵读教学模式往往形式单一,这样就造成学生易产生枯燥感,从而难以深入地体会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媒体技术的辅助丰富诵读的形式,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的多维刺激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到诗词的韵律与意境,以不断地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部编版教材《望天门山》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配有激昂音乐的范读音频,从而让学生初步地感受到诗句的气势。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天门山的实景短视频,在视频中会出现江水汹涌、青山对峙、白帆远航的画面,这就与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描述相呼应。在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进行诵读练习,同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江水的澎湃和山势的雄伟。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配乐诵读比赛,一组学生可以选择激昂的乐曲,一组学生可以尝试用鼓点伴奏,这样学生就能以不同的音乐形式有效地强化对诗词韵律的把握程度。
三、以跨学科融合,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历史、美术、音乐等,倘若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为学生单一地讲解语文知识,就难以全面地展现出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打破学科壁垒,积极地将古诗词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诗词,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
教师在教学部编版教材《示儿》时,就可以将语文知识与历史学科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诵读诗句,以初步地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相关的历史知识,简要地为学生介绍南宋的历史背景,即南宋时期金兵入侵,中原沦陷,陆游一生都致力于收复失地却壮志未酬。学生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如“靖康之耻”“宋金战争”等进一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2]。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陆游为什么在临终前还牵挂着中原的收复?”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情感与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从而透彻地理解陆游爱国情怀的根源。如此一来,教师在将语文与历史的融合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地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能学会从历史角度去理解与把握诗词的深层情感,从而充分地认识到爱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结束语: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它流传千年却愈发地彰显出自身珍贵的价值,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工作时,就需要深入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元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内在含义,将古诗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魅力。
参考文献:
[1]黄亚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究 [J]. 天津教育,2025, (22): 111-113.
[2] 李淑霞.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与实践 [J].作家天地 , 2025, (21):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