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刘奕甫
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阵地,其成效直接关系到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和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单向度、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模式面临着实效性不足的困境。“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思路——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成长需求,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发展诉求紧密结合。探析“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高校思政教育实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其核心在于“人”,目的在于“德”。毋庸讳言,传统的思政教育有时过于强调社会规范和政治要求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道德体验和人格养成。“以人为本”理念则强调回归教育的本真,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在“学生”这个活生生的个体上,其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更要关心其道德品质的锤炼、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引导他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真正实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使思政教育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正是对“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最根本、最深刻的践行。
(二)增强思政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内在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普遍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对枯燥的理论说教和单向的信息灌输普遍存在抵触情绪。“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学生打成一片。具体来说,该理念倡导教育者要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运用社交媒体、短视频、虚拟现实等他们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拉进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将宏大的理论叙事转化为生动的身边故事,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融入具体的现实情境 [1]。只有真正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吸引学生,思政教育才能打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僵局,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促进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根本路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不能仅仅被视为政治任务或管理工具,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启迪智慧、润泽生命、引领成长。“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观视学生为具有巨大潜能的、不断发展中的主体,注重发掘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价值和优势潜能,关注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烦恼与需求,支持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调适和人际关系建设。要想让思政教育真正赋能学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就要创设包容、支持性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充分发展,如此方能为其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根基。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原则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实现双向互动
主体性原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首要体现,该原则要求彻底摒弃将学生视为被动接收者的传统思政教育观念,真正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教育者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和中心,而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陪伴者。在实践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选择权,创设民主、平等、开放的对话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表达、善于思考,努力成为学生们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以及,教育过程应从单向的“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互动”与“建构”,可利用研讨、辩论、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究中,实现对价值观念的自主认同和内在转化,使教育内容真正成为其自觉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
(二)恪守发展性原则,注重因材施教
发展性原则要求思政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事实上,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观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阶段性特征。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家庭背景、性格特质、兴趣爱好、专业方向和发展潜质上存在显著差异,“一刀切”、“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是肯定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因此,思政工作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准确把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困扰,决不能“千人一面”,对所有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态度和做法。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施策。当学生来找辅导员说明自己情况和困扰之后,无论是学业辅导、心理疏导还是生涯指导,都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幸福,为其提供持续的支持和正向的引领。
(三)贯彻生活化原则,融入现实情境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观照现实,故生活化原则强调思政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在空中搭建楼阁。为此,辅导员不能空谈思政教育,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就业创业等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善于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校园事件和成长烦恼中挖掘教育素材,将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宏大主题,融入学生可感可知的具体事例和现实情境中进行阐释 [2]。贯彻生活化原则的另一方面体现在要积极建设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亚文化,将思政教育的要求无形地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思政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指引人生道路的实用指南和精神灯塔,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策略
(一)构建个性化与精准化的教育模式
面对大规模的学生群体,实现个性化教育完全依靠人力根本不现实,必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与精细化的工作方法。首先,应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数字化系统,整合学业成绩、心理测评、社团活动、消费数据、咨询服务记录等多维度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精准描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数字画像”,精准识别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扰学生,实现主动干预和精准帮扶。其次,可大力推行“书院制”、“导师制”等寄宿制管理模式,为每一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在频繁的、一对一的深度交流中为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最后,还应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鼓励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科特色和学生专业发展需求,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满足学生作为“未来专业人才”的成长期待 [3]。
(二)创新实践性与体验性的育人载体
实践是沟通认知与信念的最有效桥梁。“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必须打破课堂的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在体验中升华认识。为此,一要精心组织社会实践,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国家战略,设计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在“行走的课堂”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二要繁荣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吸引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大师论坛”、“红色艺术节”、“诚信主题教育”等,让学生在参与、创作和展示中受到熏陶;三要抢占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思政类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创作 vlog、漫画、短视频等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产品,变“被动接收”为“主动传播”,在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
(三)建设专业化与仁爱化的教师队伍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关键力量,其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决定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想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当务之急是要强化专业素养培训,以系统性的培训、工作坊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其能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方法。第二,要涵养仁爱之心,要求教育者必须怀着对学生的真心关爱投入工作,做到“目中有人”,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欣赏学生。态度有了之后,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修为和温暖情怀去感染学生。第三,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改革评价体系,将学生满意度、工作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等作为重要指标,引导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精细化、个性化指导上,激发其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内生动力 [4]。
结束语:“以人为本”理念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其核心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需构建个性化与精准化的教育模式、创新实践性与体验性的育人载体、建设专业化与仁爱化的教师队伍,推动思政教育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培育”转型,引导青年学生在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自觉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未来,高校还需持续探索“以人为本”理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与实效性,让思政教育成为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指明灯”。
参考文献:
[1] 张帅 , 王月 , 唐建平 .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路径研究[J]. 长江丛刊 , 2024(15).
[2] 明朗 . 新媒体在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J]. 品位·经典 ,2024(15):109-112.
[3] 杨婷 .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探究 [J]. 智库时代 ,2023:76-78.
[4] 阮李全 , 封星月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 : 困境与突围 [J].中国教育信息化 , 2024, 30(8):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