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与效能分析

作者

姜爱清

浙江省台州市 三门县亭旁高级中学 317100

引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文本解读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项目式学习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与文本的深层联结。下面笔者将以《哦,香雪》教学为例,设计“青春记忆访谈”项目,让学生在采访父辈青春故事的过程中,对比不同时代的青春追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主题,实现知识迁移与素养提升。

一、项目设计:以《哦,香雪》为例的真实情境构建

本项目将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通过与父辈的真实对话,亲身体验和反思不同时代背景下“青春”的共性与差异,从而与小说人物香雪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

(一)情境任务设计

本项目的情境任务设计旨在创建一个真实、有意义且富有驱动性的探究环境。任务命名为“跨越时代的青春对话:从香雪到我们的父辈”,此名称直接点明项目核心——建立代际间的理解与联结。任务的具体要求是让学生选择一位父母或长辈作为访谈对象,围绕其青年时期(大约上世纪 80-90 年代,与小说《哦,香雪》的时代背景相近)的生活与梦想展开一次结构化访谈。学生需要预先设计一份访谈提纲,提纲内容需紧扣小说中展现的核心矛盾,即“物质条件的匮乏”与“精神追求的炽热”。例如,问题可包括:“您年轻时最渴望得到的一件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当时您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您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铅笔盒’一样,象征着某种希望或追求的物件?”通过这些问题,引导访谈走向深入,而非流于表面寒暄。

在过程中,学生需运用多媒体工具(如手机录音、录像或详细文字记录)保存原始资料,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最终成果并非简单的谈话记录,而是一份基于访谈内容与文本分析的对比研究报告。报告需要学生将父辈的青春故事与香雪的经历进行系统性对比,分析两代人在物质环境、求知欲望、梦想内容以及对“现代化”的向往等方面的异同,并阐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此任务的设计,成功地将抽象的文学主题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现实探究。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对“时代背景”的讲解,而是主动成为历史的发掘者和意义的建构者,极大地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安排

为确保项目有序、高效地实施,并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层层递进,整个学习过程被科学地划分为四个有机衔接的阶段,历时约两周。

第一阶段:文本精读与形象奠基。此阶段是项目的基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文本细读,重点分析小说中香雪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及其所处的环境。通过小组讨论,梳理出香雪的“梦想”与所面临的“困境”。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出关键对比维度,如“标志性物品”、“了解外界的途径”、“核心梦想”等,为后续的访谈和分析提供明确的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引。

第二阶段:访谈实践与资料收集。学生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携带第一阶段制定的访谈提纲,完成对长辈的访谈。这一阶段是学生与真实情境直接互动的过程,他们需要运用沟通技巧,倾听、追问并记录下鲜活的一手资料。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支持,如提供伦理指导(如何尊重受访者)、技术建议和安全提醒,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第三阶段:对比分析与报告撰写。学生回到课堂,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和归类。他们需要将父辈的故事与香雪的故事置于同一表格或思维导图中进行直观对比,寻找异同点,并尝试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撰写对比分析报告,用文字固化自己的思考成果,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的升华。

第四阶段:课堂研讨与成果分享。这是项目学习的高潮部分。课堂转变为成果发布会和研讨会。各小组推选代表分享本组或个人的发现与报告精华,展示采访中的精彩片段。全班围绕“青春的内涵是否随时间改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通过分享,学生的视野从个体家庭扩展到更广泛的群体认知,在交流碰撞中进一步修正、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理解,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这四个阶段由浅入深,从文本到现实再回归文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循环,确保了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二、实施效能分析

通过“青春记忆访谈”的实践任务,成功将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入语文学习,有效破解了学生因时代隔阂难以深入理解文本主题的教学困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不仅深化了对小说人物与时代背景的认知,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多项语文核心素养,实现了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的跨越。

(一)促进文本深度解读

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有限的背景资料来想象香雪所处的时代,理解流于表面。而通过采访父辈的真实青春故事,学生获得了一手鲜活的历史材料。当他们听到父母当年为了一本好书、一个文具而付出的努力时,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渴望从一个抽象的文学描写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现实映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物质匮乏年代中人们对知识文化的强烈渴求,理解了香雪们突破环境局限、追寻文明的艰难与可贵。学生不再将《哦,香雪》视为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而是能够从父辈的青春轨迹中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从而实现了对人物心理、小说主题和社会背景的立体化、沉浸式解读,有效突破了表面化阅读的困境。

(二)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分析,而是贯穿于一个完整的实践项目之中。在访谈前,学生需要精心设计访谈提纲,锻炼了精准设问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访谈中,他们需要耐心倾听、适时追问、灵活应对,实战锻炼了口头交际与共情能力;在访谈后,整理录音、筛选信息、归纳观点的过程,强化了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最终,撰写对比分析报告,是将感性体验转化为理性论述的过程,扎实训练了论证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成果分享阶段,通过小组研讨和班级汇报,学生的公众表达与观点碰撞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整个项目将听、说、读、写无缝融入到一个个真实的任务环节中,实现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的融会贯通与综合提升,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结语

以《哦,香雪》为例的项目式学习实践表明,将真实情境融入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打通文本与生活的隔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统编版教材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值得推广的实践案例。

参考文献

[1] 李宇嫦 . 高中语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以 " 家乡文化生活 " 为例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5(9):82-85.

[2] 宁辰阳.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语文活动类单元教学研究[D]. 江苏:苏州大学 ,2024.

[3] 吴素荣 .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读写单元项目学习设计策略——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 ⋅A 刊 ,2021(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