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装配式建筑施工环节的构件连接质量控制技术与验收标准研究

作者

杜疆

身份证号:21070319750528241X

引言

装配式建筑因施工高效、绿色环保广泛应用,但构件连接精度对结构安全影响显著,是质量控制重点。现阶段,连接过程常见问题频发,且相关标准不够完善,影响工程质量与规范实施。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连接技术与常见问题,优化控制措施与验收标准,提升施工质量,保障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

一、装配式建筑构件连接的类型与技术特征

装配式建筑常用的构件连接方式包括湿连接、干连接和混合连接。湿连接通过钢筋套筒灌浆、现浇节点等工艺实现结构整体性,适用于承重构件;干连接依靠螺栓、插销等实现物理拼装,适用于非承重构件;混合连接则结合两者,用于结构复杂部位。各类连接方式在施工中均存在技术难点,如湿连接需确保注浆饱满、套筒精度,干连接强调构件加工与装配精度,混合连接则对施工协调性要求更高。任一环节失控均可能引发结构变形或失稳,需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实践中应借助 BIM 技术进行构件定位与施工仿真,利用智能监测设备提高安装精度,同时加强人员培训和工艺交底,形成可控、可追溯的质量管理闭环。

二、构件连接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路径

构件连接的质量控制核心在于关键工序的精细化管理与参数的定量控制。吊装过程中应确保吊点设置与吊索角度合理,配合激光水平仪、测距仪等精密仪器完成精准对位,避免构件就位偏差影响后续连接。钢筋连接如套筒和滚轧螺纹连接应逐一核查钢筋端部尺寸、连接精度和锁紧效果,并进行试拉检测,确保连接强度符合要求。灌浆环节需选用高流动性、无收缩、强度高的专用材料,严格控制水灰比、搅拌时间和灌注间隔,防止因施工不当造成空鼓、蜂窝等质量缺陷。施工中可结合可视灌浆装置或红外、超声波技术进行灌后复核,提升检测的全面性。焊接工艺应控制电流、电压、焊接顺序与层间温度,实行分层分段焊接,并开展焊缝探伤检查,保障焊接质量可靠。后浇带处理要严格按设计养护周期拆模与补强,确保与原结构结合牢固。整个施工阶段应建立质量管理台账,明确责任人签字与资料影像留存制度,为质量验收与问题追溯提供数据支持,构建全过程质量可控闭环体系。

三、构件连接的验收标准体系与实践不足分析

构件连接质量的验收是保障工程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最后一道关口。当前我国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为基础的验收体系,涵盖了连接材料性能、施工操作流程与质量检测方法等方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执行标准不统一、验收节点设置不清晰与质量评估方式滞后等问题。以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为例,现行规范虽规定了灌浆料的强度等级与流动性要求,但对现场操作参数如注浆速度、温度控制及二次补浆操作缺乏量化指导,造成不同项目、不同施工单位间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形成统一验收结果。此外,一些验收方法仍停留在目测或局部拆检阶段,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检测技术进行全流程无损检测,也缺乏对验收数据的系统管理与反馈机制。在实际项目中,还存在验收时间节点与施工流程不匹配、验收组织主体职责不清等问题,影响了验收效率与权威性。因此,需在现有标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构件连接各类形式的验收判定指标,明确关键节点的检测频率与方法,引入信息化手段提升验收的可视化、数据化水平,逐步建立可溯源、可量化、可比较的构件连接验收标准体系。

四、信息化与智能技术在质量控制与验收中的集成应用

随着建筑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与智能建造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构件连接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施工前期,通过 BIM 技术建立结构构件精细模型,不仅可以实现碰撞检测与施工方案优化,还能输出详细的连接节点施工图纸,为精准施工提供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可利用 RFID 标签技术对构件进行编号管理,实现构件进场、安装、连接各环节的全过程追踪。激光定位系统可辅助构件安装对位,提升吊装精度;智能灌浆设备可实时监控浆料流动状态与填充效果;无人机航拍与图像识别算法可用于施工质量的宏观巡查与局部缺陷识别。此外,在验收环节,集成数据采集设备与移动验收终端,可实现验收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提升验收效率与数据准确性。通过将施工参数、质量检测结果与图纸模型关联,形成质量信息数字档案,为运维期结构性能评估与再利用提供数据支持。未来,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技术,装配式建筑构件连接的质量管理将实现由人工经验向数据驱动的转变,为装配式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构件连接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的优化路径

为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构件连接质量控制水平和验收效率,应从多方面推进优化路径的建设。首先,从施工角度出发,需制定更为严格的施工组织方案与技术交底制度,明确各连接工序的操作规范与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工艺工法标准化推动施工操作的一致性与重复性。其次,在验收标准方面,应构建分级分类的质量验收指标体系,根据连接方式、施工工艺与构件类型设置差异化验收内容,增强标准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再者,应推进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从材料进场、施工过程到最终验收的全过程数字化记录与智能评估,提升质量控制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在政策层面,可设立专项资金或技术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质量管理系统建设,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同时,应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持证上岗机制,提升质量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执行能力。最后,还应强化行业标准的动态更新机制,充分吸收国内外成熟经验与最新技术成果,逐步完善构件连接质量控制与验收技术体系,为装配式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本文系统研究了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构件连接的质量控制技术与验收标准,分析了连接形式与关键工艺控制点,探讨了灌浆、焊接、对位等核心环节的质量管理措施,并指出现行验收标准存在的不足。研究表明,构件连接质量控制需依托精细化施工与标准化验收流程,结合 BIM 等数字技术实现全过程监管。未来应加强技术与标准协同优化,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凌莹 .UHPC 混凝土材料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J]. 砖瓦 ,2024,(11):114-116.DOI:10.16001/j.cnki.1001-6945.2024.11.015.

[2] 杨云飞 . 总承包模式下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策略创新研究 [J].中 国 建 筑 金 属 结 构 ,2024,23(10):163-165.DOI:10.20080/j.cnki.ISSN1671-3362.2024.10.056.

[3] 裴宝伦 . 现代住宅产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构 建 [J]. 工 程 建 设 与 设 计 ,2024,(20):251-253.DOI:10.13616/j.cnki.gcjsysj.2024.1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