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环境下工程装备结构强度与可靠性分析
朱学鑫
泰安英迪利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一、引言
工程装备运行环境日益多元化,拓展至极端场景。极端环境因素影响装备结构力学性能与服役稳定性,故障发生率高,会导致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因此,开展极端环境下工程装备结构强度与可靠性分析成为研究重点。结构强度和可靠性共同决定装备服役水平,当前研究已进入综合研究阶段,为提升装备适应性提供新技术手段。
二、极端环境对工程装备结构的影响机制
(一)典型极端环境的特征参数
不同极端环境有独特物理化学特征。高寒环境低温、有强低温应力与冻融循环;高温环境高温、有热辐射与热对流;高腐蚀环境有腐蚀性介质;高海拔环境气压低、缺氧、有强紫外线辐射与低温大风;强振动冲击环境有高频振动与瞬时冲击载荷。
(二)对结构性能的多维度影响
极端温度导致材料性能劣化,低温使金属冲击韧性下降,高温使金属强度衰减、高分子材料软化老化。腐蚀环境使结构表面锈蚀、坑蚀,降低材料有效截面面积,形成应力腐蚀裂纹。极端环境的温度梯度、气压变化及振动载荷改变结构应力分布,易引发焊缝开裂、壳体变形、疲劳裂纹等。极端环境对装备结构的影响有累积性和耦合性,单一因素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降低系统可靠性。
三、结构强度与可靠性的核心分析方法
(一)结构强度分析方法
有限元法是核心工具,通过离散结构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对结构应力等的定量分析,可引入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提升精度。试验验证是关键手段,包括室内加速试验和现场实测,分别模拟极端环境和在实际环境监测,为强度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二)可靠性分析方法
可靠性分析需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常用评估模型有概率统计模型、故障树分析、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结构寿命预测是重要内容,常用方法有基于损伤累积的 Miner 法则、基于断裂力学的裂纹扩展模型等,基于机器学习的寿命预测方法也逐渐兴起。
四、工程应用与优化策略
(一)典型领域应用案例
极地环境有低温、强风、冰载荷等特点,对科考船、极地越野车结构强度要求高。以极地科考船为例,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冰撞击载荷下船体应力分布,优化钢板厚度与焊缝结构;用镍钢提升抗脆性断裂能力;在船体表面喷涂防腐蚀涂层,提高结构可靠性。
矿山环境有强振动、粉尘腐蚀、重载等极端条件,液压支架、挖掘机等装备结构易疲劳失效。通过实测液压支架振动与应力数据,建立基于 FTA 的可靠性模型,识别关键失效部件;用高强度合金结构钢替代传统钢材,优化立柱截面形状;对关键部件喷丸强化,使液压支架使用寿命从 5 年延长至 8 年。
航天发射中,火箭发射架、地面保障设备承受高温燃气冲刷、强振动冲击等极端载荷。通过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模拟,分析发射架热应力与动态响应,优化散热结构与支撑刚度;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制作高温防护板;基于可靠性评估模型对关键部件冗余设计,提升发射安全性。
(二)结构优化与可靠性提升策略
基于极端环境的载荷特征,采用拓扑优化、参数优化等现代设计方法,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结构轻量化与性能优化。例如,通过拓扑优化设计挖掘机动臂结构,去除冗余材料,降低结构重量的同时,使应力分布更均匀;针对低温环境,采用整体式结构替代装配式结构,减少焊缝数量,降低热应力集中风险。
根据极端环境的作用机制,选择适配的材料并进行性能改性。在低温环境中,优先选用低温韧性好的低温钢、铝合金材料;在高温环境中,采用耐热钢、高温合金等材料;在腐蚀环境中,选用不锈钢、钛合金或复合材料,并通过表面改性技术(如镀层、涂层、离子注入)提升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例如,海洋平台的钢结构采用耐候钢,并喷涂聚脲防腐涂层,使腐蚀速率降低 70% 以上。
通过主动防护与定期维护提升结构可靠性。主动防护方面,采用保温层、加热装置抵御低温影响,采用散热片、冷却系统控制高温环境下的结构温度,采用密封结构防止腐蚀性介质侵入;定期维护方面,基于振动、应力等监测数据,开展预测性维护,及时更换老化、损伤部件,避免突发失效。例如,采用无线传感网络实时监测风电塔架的应力与振动状态,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潜在故障,提前进行螺栓紧固、焊缝修复等维护作业。
五、问题与展望
(一)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极端环境下,温度、腐蚀、振动等因素的耦合作用机制复杂,现有有限元模型难以完全准确描述多场耦合的非线性效应,导致结构强度与可靠性分析结果存在偏差。
极端环境下工程装备的服役周期长,结构失效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难以获取长期的可靠性试验数据,导致寿命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准确性受限。
现有分析方法多依赖传统数值模拟与试验手段,对传感器监测数据的挖掘利用不够充分,智能化的实时分析与动态预测能力有待提升。
(二)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分子动力学、连续介质力学等多尺度分析方法,建立更精准的极端环境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提升结构强度分析的精度。
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工程装备结构状态的实时监测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挖掘监测数据与结构可靠性的关联关系,实现失效风险的动态预测。
研发具有耐极端环境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结合 3D 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实现结构的一体化、轻量化设计,从材料与结构层面提升装备的可靠性。
六、结论
极端环境通过材料性能劣化、结构应力状态改变及系统连锁反应,显著影响工程装备的结构强度与可靠性。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试验验证、可靠性评估等核心分析方法,结合结构设计优化、材料选型改性及防护维护策略,可有效提升极端环境下工程装备的适应性。当前,多场耦合分析精度不足、长期可靠性数据匮乏等问题仍需突破,未来应重点发展多尺度耦合分析、智能化监测预测及新型材料结构创新技术,为极端环境工程装备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常可可 , 陈雷雷 , 周若男 , 等 . 极端环境表面工程及其共性科学问题研究进展 [J]. 中国机械工程 ,2022,33(12):1388-1417.
[2] 陈自强 .“极端环境下海洋工程装备动力系统开发与管理技术”专题序言 [J]. 装备环境工程 ,2018,15(12):8+7.
[3] 龚章龙 , 赵二平 , 郭永成 , 等 . 极端环境下工程边坡运行稳定性模拟分析 [J]. 三峡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6,38(06):46-49.DOI:10.13393/j.cnki.issn.1672-948X.2016.0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