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水利抗旱防汛工程应急预案的作用

作者

赵云龙

吉林省应急抢险救援队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全球范围内干旱与洪涝灾害呈现多发、突发趋势,给水利工程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我国地域广阔,水资源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对农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方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灾害形势,亟需利用科学化、系统化的应急预案提升应急能力。各地虽已建立相关预案体系,但在协同性、精准性和适应性方面仍存在不足,深入研究应急预案的优化路径,是当前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

1. 明确水库调度方案,保障抗旱应急供水需求

水利抗旱防汛工程应急预案的核心作用在于明确水库调度方案,以保障抗旱应急供水需求,水库作为水资源调控的关键节点,其调度方案的科学性与灵活性直接关系到抗旱工作的成效。预案利用系统分析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状况,制定不同干旱等级下的调度策略,确保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基本需求。例如在轻度干旱期,预案可能采取限制农业灌溉用水、优化发电调度等措施,而在极端干旱情况下,则可启动跨区域调水、压减高耗水行业用水等应急机制。应急预案通过规范化的调度流程,增强了抗旱供水系统的韧性和适应性,传统的水库调度往往侧重于防洪或发电等单一目标,而抗旱预案则要求统筹多重目标,在优先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的前提下,兼顾农业灌溉和重点工业用水。预案通常会设定动态水位控制线,根据旱情发展灵活调整蓄泄计划,既避免水资源浪费,又防止后期供水不足,例如在旱季来临前提前蓄水储备,或在降雨来临后科学拦蓄尾洪以补充库容。

2. 制定泵站应急启闭规程,确保排涝抢险效率

水利抗旱防汛工程应急预案是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核心作用在于通过系统化的预防、预警和处置机制,最大限度减轻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预案明确了各级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特别是对泵站等关键水利设施,预案制定了科学的调度方案和操作规范,确保在排涝抢险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预案还注重灾前预防,通过对历史灾情的分析研判,识别薄弱环节并采取针对性加固措施,提升工程体系的整体抗灾能力[1]。制定泵站应急启闭规程是提升排涝抢险效率的关键技术保障,规程详细规定了不同水位条件下的启闭操作流程,包括设备检查、启动顺序、运行参数监控等环节,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按照标准化程序快速响应。规程强调了安全操作要求,明确了各类异常情况的处置方法,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针对可能发生的电力中断等突发情况,规程制定了备用电源切换方案和手动操作指南,保障泵站在极端条件下仍能维持基本排涝功能。

3. 规范堤防巡查要点,及时发现管涌渗漏险情

水利抗旱防汛工程应急预案在规范堤防巡查要点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堤防作为防洪的第一道防线,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急预案借助明确巡查频次、路线、内容和责任人,确保巡查工作系统化、标准化。重点要求巡查人员关注堤身、堤脚及周边区域的异常情况,如渗水点、湿润区域或局部凹陷,这些往往是管涌或渗漏的早期征兆,预案还细化了不同水位条件下的巡查要求,例如高水位期间需增加巡查密度,重点关注背水坡和堤脚区域。

应急预案在及时发现管涌渗漏险情方面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处置流程,当巡查人员发现疑似险情时,预案规定的分级报告机制能确保信息快速传递至防汛指挥部门。针对管涌险情,预案明确了" 反滤围井" 等传统抢险技术的操作规范,要求配备充足的砂石料、土工布等抢险物资。对于渗漏险情,则强调要根据渗水量、浑浊度等特征判断险情等级,采取相应的导渗或堵漏措施,预案还建立了专家会商制度,确保复杂险情能够得到科学处置。

4. 细化渠道应急分水措施,优化抗旱配水方案

水利抗旱防汛工程应急预案在细化渠道应急分水措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渠道分水是抗旱应急响应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划分供水优先级,能够确保有限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预案借助建立动态分水机制,根据旱情发展态势灵活调整各渠道的配水比例,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基本农业生产需求,具体实施中会采取分段控制、轮灌调度等方式,既避免水资源浪费,又防止渠道超负荷运行。优化抗旱配水方案是应急预案的另一核心功能,其重点在于构建科学的水量分配模型,预案综合考虑作物需水规律、土壤墒情、气象预报等多重因素,采用 " 总量控制、定额管理 " 的原则,将水资源精准配置到各用水单元。操作时动态调整灌区配水计划,对高耗水作物实施节水灌溉,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用水技术,针对水源紧缺区域,预案设计了应急水源启用程序,包括地下水开采、临时提灌等替代方案。

5. 确定堰闸联合调度方式,平衡防洪灌溉需求

在复杂多变的水文条件下,堰闸作为流域水资源调控的关键节点,其调度策略直接关系到防洪安全与农业生产的双重目标,预案借助建立动态决策模型,综合考虑上游来水量、下游承泄能力、土壤墒情及作物需水规律等多维因素,形成 " 汛期保安全、旱季保供水 " 的弹性调度机制。例如在丰水期优先启用闸门预泄腾库,将水位控制在防洪限制水位以下,在旱季则通过梯级堰闸联动蓄水,保障灌溉关键期用水需求。这种精细化调度模式既避免了传统 " 一刀切 "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又通过时空维度上的水资源再分配,实现了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的有机转换,有效提升了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2]。堰闸联合调度在应急预案中的实施需要构建多目标协同优化体系,预案要求建立水文 - 生态 - 经济耦合分析框架,在确保堤防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闸门启闭时序、开度组合的精确控制,形成 " 错峰削峰、分级滞洪 " 的防洪调度方案,同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调度情景下的灌溉供水效果。在流域性旱涝急转情形下,预案设计的预警响应机制能够快速切换堰闸运行模式,如通过牺牲局部库区淹没换取干流防洪安全,或采取" 压咸补淡" 调度保障河口区农业用水水质。

结语:

水利抗旱防汛工程应急预案是防灾减灾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科学性与实效性直接关系到灾害应对的成败,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应急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支撑、优化管理机制,推动应急预案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为构建安全高效的水利工程体系提供坚实保障,持续探索与实践,我国水利抗旱防汛能力必将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 徐瑞华 . 水利工程管理对防汛抗旱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5,(06):82-84.

[2] 周兴波 .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开展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十四五”规划调研 [J]. 水力发电 ,2020,46(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