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语文情境化试题,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刘蓉
甘肃兰州天庆实验中学 730010
引言:
如今语文教学里,课本上讲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总对不上茬,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培养也常落不到实处。而情境化试题就像搭在课堂和生活间的桥,刚好能把这道断开的缝给补上。
一、建构真实情境,在生活场域中激活语言运用
语文植根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发挥其价值。真实的情境能让抽象的语言知识变得具体可感,进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在生活场景中设计试题,能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拿七年级上册《散步》来说,可创设“家庭周末去本地湿地公园散步”的情境,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写一份 200 字左右的 “家庭出游指南”,内容要涵盖路线规划、景物描写、安全提示等,还要融入文中 “尊老爱幼”的主题。通过这个任务,学生不仅能借鉴课文里细腻的景物描写手法,比如“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这种写法,还能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亲情主题的理解,从而实现语言运用和情感体验的双重提升。
二、整合跨学科知识,在学科交叉中发展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若能打通与其他学科的连接,学生的认知视野会更开阔,知识也能在灵活迁移中展现新活力。真实的跨学科场景,能推动学生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以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为例,可设计“物候观测员”的实践任务。让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选定校园里的玉兰树,持续观察其发芽、展叶、开花、落叶的过程,记录具体时间。之后撰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科普短文,文中要运用课文里的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还要融入地理学科中的当地四季气温变化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知识。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还能在跨学科实践中提升科学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让“语言建构”与“科学探究”真正融合在一起 [1]。
三、培育高阶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深化思辨能力
要让学生形成高阶思维,离不开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促使他们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学生通过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表达,既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提高思辨能力。以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为例,可设计“古今忧乐观对话”的思辨任务:假设范仲淹来到当今社会,看到某城市因排水系统不完善出现内涝,他会怎样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念来剖析这一问题?学生需结合课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论述,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评,对比古代“忧民”思想和现代城市治理中的责任意识。通过这一任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范仲淹的政治理想,还能在古今对照中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增强逻辑论证与辩证分析能力。
四、激活文化基因,在古今对话中实现传承创新
语文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经典文本中的文化内核,需在当下语境里重新焕发生机。设计古今对话的情境,能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以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为例,可布置“木兰故事新编”的创新任务:若木兰身处21 世纪,会借助哪些现代科技,像无人机侦察、网络征兵等,来完成“替父从军”。学生要围绕“现代木兰”,写一篇约 600 字的故事,既保留原诗“忠孝两全”的核心精神,又融入科幻、悬疑等现代文学元素。通过这个任务,学生不仅能深入掌握乐府诗的叙事特点,还能在文化重构中培养创新思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真正“活”起来 [2]。
结束语:
综上,情境化试题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依托真实场景、学科融合、思辨训练与文化传承,它让语文学习更富实践性与综合性。往后仍要不断探索其设计与运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升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达成语文教育的深层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焕珍 . 聚焦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研究 [J]. 漫科学(科学教育), 2024(8):206-208.
[2] 张新锋 . 善用语文情境化试题,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5,(20):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