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特定时段事件整合教学的策略研究
阮仕凡
咸宁市第四初级中学
引言:
历史学科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知识点繁杂、事件零散等问题,难以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针对这一现状,特定时段事件的整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理解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本研究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依托,探讨有效地整合教学策略,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特定时段事件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一)教材内容特点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有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及世界历史等,知识点较多而且比较散乱,同一个时间点上的事件涵盖的内容也较多,同时各个事件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与结果、空间与时间上的联系。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个朝代时期的历史事件,当时有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各种不同事件共同出现,需要学生短时间理解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二)学生学习现状
对学生部分初中学段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一是对于时间、空间认识模糊不清;二是对时间发展的前因后果掌握不深,不连贯;三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自发主动地把学到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四是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太依靠老师。以上的问题是他们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实践现状
现在有部分老师意识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事件整合,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重心放在历史知识点的教授上,忽略了事件本身之间的关联性;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事件整合,但是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手段,因而事件整合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研究有效的事件整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历史特定时段事件整合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时间线索的整合策略
一是时间轴法:通过画时间轴,把某个时间段内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具体的时间观念。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某一朝代时,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经济改革、文化成就等分别标注在时间轴上,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之间的时间跨度。二是阶段划分法:根据事件的发展特点,将特定时段划分为不同阶段,分析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将中国近代史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分别总结各阶段的主要事件、矛盾变化和历史意义。
(二)基于主题内容的整合策略
一是主题归纳法:把同一时段内相同或相关的事件归类整合在一起,例如按政治变革类、经济发展类、思想文化类、民族关系类等主题。可以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按近代化探索的主题整理一下,梳理其探索的方向、内容、影响等方面的异同。二是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围绕主题研究梳理多件关联事件,帮助学生认识典型主题的内涵及典型事件间的关系。如以“工业革命与世界格局的改变”为题,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过程,英国工业革命是如何传到其它国家以及对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等。
(三)基于因果关系的整合策略
一因果链分析法:对于一些复杂事件要全面客观地进行原因分析,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角度来分析,并认清一些复杂的多因多果的关系。比如我们要探究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就不只是看到外因(即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而且还要看到内因(即中国人民的觉醒以及民族团结)。
(四)基于空间维度的整合策略
一是地图辅助法:用历史地图把事件放到一定的地点上,使学生站在空间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到历史发展的范围和作用对象;例如:学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可引导学生阅读不同朝代疆域图与民族分布图,并结合其位置分析不同民族间的战争、交融与迁徙等现象。
二是区域联系法:看事情要有整体意识,注意区域间的关联,比如学习新航路开辟时,我们也可以学习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之间有贸易来往、文化交流、殖民扩张等活动,在一定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存在什么样的互动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某一阶段事件整合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时间线、主题内容、原因结果、空间等要素将具体事件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有助于学生把握具体的事件,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合理地对学生教学的方法并使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庄茜金 .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时间观念的培养 [D]. 福建师范大学 ,2018.
[2] 周翌可 . 历史教学中时序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