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

李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4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总书记率先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而言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扎实专业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则是为促进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转化提升国家实力推进社会进步。因此,大学生是推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责任。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期,处于当前这个内卷的时期,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学业、就业等多方面压力时,可能会感到压抑或者迷茫。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类情绪长期积累得不到排解会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自残、自杀等行为。据报道,2022 年我国大学生自杀人数为 204 人,有 106 所高校出现过自杀现象;2023 年根据国家卫健委报告我国大学生轻生率达0.017%。2025 年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 》中显示:抑郁水平在 18-24 岁青年群体中达到峰值,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这一年龄阶段正处在大学期间,积极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通过生命教育,深化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的认识自我,积极的超越自我,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生命质量。

二.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依据

中华民族素有珍爱生命的传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生命教育的深意。从儒家思想来看,强调敬畏生命和尊重生命,人是万物之灵。孔子主张“仁”,反对战争,本质上也是对人类生命的珍视。此外,儒家认为要积极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孟子主张“舍生取义”,生命诚可贵,但若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这更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道家思想认为生命是世间万物中最高贵的,名利相对于生命都是无足轻重的。老子曾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1] 庄子说:“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2] 这都体现出他们对生命的重视,也教导人们不贪图钱财名利等身外之物。佛教则是更加侧重于领悟,主张寻找生命的本质,要有一颗平常心,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提升生命的境界,而不是沉醉于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

从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角度来看,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然生物的一种,同时人与人之间又通过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改造和丰富着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与社会与他人发生联系。马克思关注人的生命解放问题,“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3] 要最终实现生命自由,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最初是在 1968 年由美国作家詹姆斯·华特士提出,随后逐步在全世界推行开。20 世纪90 年代我国生命教育在台湾、香港地区起步,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学生群体中自杀率较高,面对这样的困境,台湾开始开展生命教育,并将 2001 年定为生命教育年。随后大陆的一些学者也关注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各类生命教育活动也开始兴起。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将生命教育纳入其中,自此生命教育研究逐步深入并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随着生命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大学相继开展生命教育相关活动,例如开展相关主题讲座、校园活动等,但从实际工作反馈来看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不太乐观。首先,大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心不强。步入大学以后,学习和生活的自由程度极大提高,但目标性却下降,并不像高中阶段有着明确的努力方向,这就导致不少同学逐渐在自由中失去了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主要表现为感到生活很无聊,好像无所事事;对网络和游戏依赖程度高,沉溺于虚幻的世界。其次,缺少奋斗精神。在调查和实际工作中发现,现下部分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缺少规划,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退缩。如有多次遇到困难,可能会放弃,不再坚持,缺少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意志力。第三,当前大学中学生的培养以专业教育为主,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生命教育方面主要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第四,现在高校也在通过校园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多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但讲座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让活动的有效性大大折扣,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当前大学生的特点

首先,当前的大学生从年龄结构上来看是“00”后,入学新生已基本是“05”后,他们生活在物质条件丰厚的高度信息化时代,这让他们从小就不断接收这各种新鲜事物和各类不同思想。思想极为活跃,好奇心强,对各类事物接受度高,对他们来说,传统的旧事物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其次,自我意识强烈。新时代的大学生受教育、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相比“90”后,自我意识更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很难让他们被动的去接受。

第三,创造性强。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又乐于探索新鲜事物,因而他们具有强大的创造力。他们敢于冲破固有的束缚,敢于将自己的创造付诸实践向现实转化。

第四,自我压力大。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学生的自我压力较大,这种压力来自于社会、家庭、学业、工作等不同方面。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让大学生更便利更高效的接收讯息,但这也让学生们因奖学金、保研、竞赛等信息感到压力。很多同学在高考结束后就已经开始关注如何获得奖学金、保研的各类条件等问题,都希望能够提早准备,抢占先机拿到保研资格,这让他们从入学就在专业成绩、科研竞赛各个方面开“卷”,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和高度紧绷的精神状态下。

第五,社交方式发生变化。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在社交方式上也更倾向于线上社交,他们认为这种交流方式更方便,有些在面对面时不好意思讲的话在线上也更容易开口。

五.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路径

第一,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引领生命教育,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有效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不能缺少正确的价值引领,高校生命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基础,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社会活动中实现生命价值。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生命只有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者协同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人的整体存在的和谐。[4] 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理性的看待生命,正确的理解生命,为自己找到正确的生命目标,实现生命的意义。

第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坚持以生为本。开展生命教育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指导学生认清生命的意义,尊重和敬畏生命。用真心去关怀和温暖学生,让学生感受爱的同时学会爱人,在社会活动中用爱心帮助他人,升华自己的生命价值。

第三,拓展大学生生命课堂。在大学课堂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实现生命教育活动和知识的交换和理解,通过学习和活动共同成长和发展。着力丰富大学生命教育课堂的内容,汲取从古至今、国内国外的知识,让课堂成为学生通往世界的桥梁。

第四,丰富教学的方式和形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开放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过程的严密性,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前学生群体的特性,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加深对生命的情感体验

第五,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教师队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保证,打造高质量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教师团队迫在眉睫。可以整合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采用情景模拟、访谈活动等多种形式打造开展生命教育的专业教师团队,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 . 老子今注今译 [M]. 北京:中华书局,2020:222.

[2] 庄子(方勇 译注). 庄子 [M]. 北京:中华书局,2015:48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

[4] 姜慧博 . 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的缘起、超越及价值 [J]. 思想政治教究,2022.38(1):60-65.

[

作者简介] 李渊(1991.05-),女,汉,山东潍坊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2024 年辅导员工作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策略研究(2024XGA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