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谈谈学校课程群建设

作者

孙艳春

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北京市延庆区 102100

传统课程体系存在“学科中心”与“知识碎片化”问题,学科界限分明,导致学生知识割裂、难以融会贯通,不能满足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下社会对高阶人才的需求。靠课程数量增加或内容微调已不足应对挑战,必须从课程结构与组织形态进行深层次变革,课程群建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

一、课程群建设的内涵解析与核心价值

(一)内涵解析:超越集合,走向系统

课程群是指以特定的素养目标为核心,将内容相关、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或主题等维度上进行整合与重构,所形成的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课程集合体。其核心内涵包括:

1. 目标导向性: 课程群的建设首先源于清晰的、高阶的育人目标,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所有课程内容的筛选与组织都服务于这一共同目标。

2. 内在关联性: 群内课程并非随意组合,而是基于学科间的内在逻辑、知识方法的互补性、或共同面对的现实主题,具有强烈的结构性和关联性。

3. 系统整体性:  课程群强调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通过课程间的分工、衔接与配合,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功能互补的生态系统,避免内容重复或教学空白。

4. 动态发展性: 课程群并非一成不变,它应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学术前沿发展以及学生反馈进行持续性的评估、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

(二)核心价值:从“教书”到“育人”的范式转换

课程群建设的价值远超出课程管理技术的层面,它代表着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养提升: 课程群通过提供整合性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构建网状的知识结构,而非线性的知识链条,从而更好地培养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2. 推动教师协同教学与专业成长: 课程群建设必然要求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打破“专业个人主义”壁垒,开展深度协作,共同备课、研讨、实施与评价。这一过程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理念碰撞与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

3. 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与资源整合: 课程群建设迫使学校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审视整个课程体系,淘汰陈旧重复内容,填补重要领域的空白,实现课程资源的集约化和高效利用,使课程结构更富弹性与适应性。

4. 契合高考综合改革与选课走班需求: 新高考模式下的选科制度,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学科交叉意识和选择能力。结构化的课程群能为学生提供更清晰、更整合的学科路径选择,支持其个性化发展。

二、课程群建设的构建逻辑与实践模式

(一)构建逻辑

课程群的构建通常遵循以下三种基本逻辑:

1. 学科知识逻辑:以一门核心学科为主线,整合相关支撑学科或拓展学科的知识。例如,以物理为核心,整合数学(建模计算)、化学(材料性质)、信息技术(数据模拟)等形成“自然科学探究课程群”。2. 问题(主题)逻辑: 围绕一个真实的、复杂的现实问题或研究主题,组织多学科知识共同求解。例如“城市可持续发展”课程群,可融合地理、政治、经济、生物、技术、伦理等多学科视角。3. 素养(能力)逻辑: 以培养某项关键能力或素养为核心组织课程。例如,“批判性思维与沟通”课程群,可以整合语文、逻辑学、辩论、信息检索、心理学等课程内容。

(二)主要实践模式

基于上述逻辑,中小学课程群建设在实践中呈现出多种模式:

1. 核心学科辐射式:  如前所述的以某一主干学科为中心,辐射关联学科。

这是目前较为常见且易于操作的模式。

2. 主题贯穿式:选择一个或多个跨学科大主题,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中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持续开展教学。3. 领域统整式:  将国家课程中的相关学科首先归为大学科领域,如“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先在领域内进行整合,再考虑领域间的联动。4. 项目驱动式:以跨学科的长期项目(PBL)为载体,将项目所需的多学科知识、技能嵌入课程安排中,使课程群的学习直接服务于项目的完成。

三、课程群建设的有效路径

1. 顶层设计与校本化实践相结合:学校需成立由校长牵头、课程专家指导的课程规划团队,进行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同时,鼓励各年级、各学科组基于校本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展“自下而上”的多样化探索,形成“一校一案”甚至“一群一案”的生动局面。2. 创新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改革教研组结构,设立跨学科的课程群教研室;建立“课程群首席教师”负责制;在课时安排上设立“弹性课时”“联排课”等;将教师参与课程群建设的工作量与合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从根本上破除制度壁垒。3. 加强教师协同与专业发展:定期组织跨学科的工作坊、沙龙和集体备课活动,为教师创造非正式的交流空间;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教师提供系统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与教学法的培训;支持教师开展相关的行动研究。4. 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对课程群本身的评价机制,关注其目标达成度、结构合理性和学生满意度。更重要的是,探索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如基于项目的表现性评价、作品集评价、跨学科答辩等,重点关注学生知识整合能力与高阶思维的发展。

四、结束语

学校课程群建设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支点,涉及课程观念、内容、结构、实施与评价的全方位变革。它要求教育者摒弃“只见树木”的学科本位思维,树立“俯瞰森林”的系统理念。尽管面临挑战,只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制度创新与文化重塑,课程群建设必将有效破解教学碎片化问题,为培养适应并引领未来的栋梁之才提供坚实而活力的课程支撑。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6.

[2] 崔允漷. 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J]. 全球教育展望,2017.

[3] 张华. 论课程群建设的理念与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2018.

[4] 王牧华,全晓洁. 课程整合的模式、困境与出路[J]. 教师教育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