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自来水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设计研究

作者

鲁哲

北镇市自来水公司 辽宁北镇 121300

1. 自动化技术在原水处理中的应用

1.1 原水水质监测与控制

原水质量的监测和控制对于保证供水安全和供水质量至关重要。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对原水水质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对处理过程的自动调节。例如,在原水中安装在线浊度计、PH 计和溶解氧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原水的浊度、pH 和溶氧等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先进分析模型,预测水质变化趋势,自动调节药剂添加量、搅拌速率等参数,实现水质稳定。因此,对水质进行精准监控,可有效降低水质缺陷,保障公众健康。

1.2 水泵和阀门的自动控制

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水泵、阀的自动控制对保证供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实时监测泵的运行状态,准确调整泵的运行状态,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不必要的维修费用。如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可根据实际用水量动态调节转速,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阀门控制上,智能型阀门可根据系统反馈自动调整阀门开度,保证管网压力稳定,防止压力波动对水质造成影响。以某水厂为例,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后,使水泵、阀门的工作效率提高 20% 以上,并减少了因设备故障造成的断水事故,保证了供水的连续与安全。

2. 自动化系统设计基础

2.1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选择与配置

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如何选用和配置自动控制系统,对保证供水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选择合适的自动控制系统时,应从可靠性、可扩展性、易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如采用以太网络为基础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实现水处理、沉淀池、过滤系统、消毒投药等关键环节的实时监测与精准控制。以某大型水厂为例,采用先进的集散控制系统,实现 100余个监测点的实时监测,保证水质指标稳定,连续运行。另外,为了避免单点故障对整个生产过程造成的影响,还需要对系统进行冗余设计。为保证自来水生产过程的高效、安全,必须在自动控制系统的选型和组态过程中进行不断的试验与优化。

2.2 系统集成与数据通信

系统集成和数据通讯对于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效稳定运行至关重要。采用 CAN 总线、 PROFIBUS、 Ethernet/IP 等先进工业通讯协议,实现了各种自动化设备与控制系统的无缝连接。如沉淀池自动控制系统能实时采集水质参数,并通过数据通讯网络向中心控制中心传输,从而实现精确的投药控制及泵站调度。数据通讯不应局限于设备之间的直接连接,而应具备远距离的监测与诊断功能,使维修人员能对系统发生故障做出及时的反应,缩短停机时间。在设计阶段,利用 V 模型等系统工程方法,保证了从需求分析到系统测试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严密的验证,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系统集成及数据通讯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及时供给与处理效率,保证珍贵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 自来水生产中的关键自动化设备

3.1 沉淀池与过滤系统的自动化

沉淀池和过滤系统的自动控制是保证水厂水质稳定和高效处理的关键。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对沉淀池内悬浮物进行实时监控,达到优化沉淀效果、减轻后续处理负荷的目的。如采用浊度传感器对沉淀池出水浊度进行实时监测,当浊度超出设定值时,自动调节搅拌强度及停留时间,以保证出水水质达标。自动控制技术在过滤系统中的应用同样重要。自动反冲洗过滤器能在过滤循环结束后自动启动反冲洗程序,有效地除去了滤料表面积聚的杂质,延长了滤料的使用寿命,保证了过滤效果。以某水厂为例,采用自动控制后,沉淀池处理效率提高 15% ,反洗周期延长 20% ,运行费用大幅降低,水质得到改善。

3.2 消毒与加药系统的自动化

水处理系统的自动控制对保证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消毒剂投放量的精确控制,可有效地杀灭水体中的细菌、病毒,保障人类健康。如在氯消毒过程中,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原水流量及水质参数实时调节投加量,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前提下,避免因氯过多造成健康风险。根据国际水联(IWA)的指南,需要根据在线监测的余氯浓度动态调整投加量,使管网余氯浓度保持在 mg/L 之间。另外,自动加药系统的设计应包括自动配药、自动输送等环节,以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投药精度与效率。实例分析表明,该自动投药系统能使投药误差小于 ±5% ,明显优于传统手动投药法的 ±15% 。在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中,建立故障诊断和预警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先进传感技术及数据分析模型,对注水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启动应急处置措施(如备用系统切换、投药策略调整等),以保证整个水厂生产过程的连续稳定运行。

4. 自动化设计中的安全与可靠性分析

4.1 系统故障诊断与预警机制

为了保证供水系统的安全、连续运行,对供水系统进行了故障诊断和预警。通过对原水 pH、浊度、余氯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实现了对异常工况的实时检测。例如,当沉淀池浊度传感器检测到浊度超过正常值时,就会发出警报,通知操作人员及时处理。另外,利用机器学习等先进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学习历史数据,预测潜在故障发展趋势,实现故障早期预警。在此基础上,采取主动预防措施,可极大地降低突发性故障对自来水生产造成的冲击,保证居民用水安全。

4.2 应急处理与系统恢复策略

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处理及系统恢复策略对保证供水安全、连续运行至关重要。面对可能出现的设备失效、自然灾害或人为失误等突发事件,一种有效的应急机制可以快速应对,将对供水系统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按照国际水协的指导原则,应急预案中应当包含诸如泵站、控制等关键设备的冗余设计,以便在主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以快速切换到后备设备。此外,利用故障树分析等可靠性分析工具,识别出系统潜在的失效模式,从而制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其中,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是衡量系统恢复正常工作所需要的最长时间和最大丢包时间的指标。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自来水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结论

自动化技术在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水质监控的精度与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与运行风险。如对原水的浊度、酸碱度、温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调整处理工艺,保证水质稳定。据国际水协统计,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可使水厂的运行效率提高 20% 以上。另外,利用先进的故障诊断和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系统失效,降低突发停电事故。在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方面,通过制定应急处置和系统恢复策略,保证供水系统在极端条件下(如自然灾害、设备故障等)能够保持基本运行,保障公众用水安全。

参考文献:

[1] 石磊 , 王亚慧 . 基于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科技与创新 , 2017, (10): 137+139.

[2]王志明. 防雷措施对自来水生产自动化系统的保护分析 [J]. 科技风,2015, (12): 188.

[3] 黄成宏 . 城市自来水厂自动监控系统 SCADA [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4, (09):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