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思考
王亚君 姜奇
宁夏理工学院
一、案例简介
该生父母离异,分别组建家庭,大部分跟随父亲生活,因父亲去年贷款买房,爷爷生病(癌症)离世,学生经济压力大,想要减轻家庭负担,一直在兼职,去年该生姑姑给其转账两万元用于购买保险,当时该生想要投资创业,并将这一万元挪用,后因为投资失败,保险费付之东流。同时,该生期间交往女友,花销较大。因此,该生与朋友借了两万元,临近还款期限,还没有找到工作,自己压力大,不愿让父母担心,无意间在小红书刷到一个私人贷款的帖子,在评论区找到 A 人,A 人说他那边有渠道,于是通过小红书私信了 A 人,A 人又给该生推荐了其他人 B 人,B 人让该生下载一个名叫“海鸥”的 APP,并且加上 B 人好友后开始商量利息本金等事宜,B 人先是和该生索要 297 元的电子合同费用以及 437 元的手续费用,后又以该生银行卡有风险需要通过转账走流水,第一次索要1000 元,后来陆续又向该生索要1972 元,经过多次沟通后,发现B 人不能给贷款,最后意识到被骗。
二、案例分析
(一)思想警惕意识薄弱、维权意识弱
有些同学大多时间都是在校园中生活,与社会接触比较少,甚至有些学生也比较“佛系”,在学校及校外日常宣传的网络诈骗等安全知识不重视、不学习,对于网络诈骗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甚至一扫而过甚至置之不理,不愿意动脑进行分析网络诈骗案例,认为网络诈骗和自己没关系,自己不会被骗,还有些大学生也很容易轻信他人,这使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进而导致有些大学生走进犯罪分子的圈套,掉进诈骗分子的“陷阱”。
(二)诈骗手段新颖且专业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有针对性的据学生心理活动特点、控制意志等特点编制骗术,诈骗手段紧跟社会热点花样层出且更加智能化,目前网络诈骗已呈现公司化、专业化、产业链模式,根据学生的网上购物、恋爱、网游交易、旅游出行、利益诱导、冒充公检法、AI 冒充熟人等,利用学生的善意和同情心,采取非直接接触的方式,通过网络、QQ或电话等方式联系,伪造交易平台以银行转账、汇款的方式实施诈骗行为,在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段上导致学生上当受骗。
(三)法律维权意识单薄,助长诈骗分子态势
有些大学生被诈骗后会选择沉默,不会第一时进行报警或者向身边的老师及同学寻求帮助,觉得被诈骗后让老师及同学知道后会被嘲笑,学校多次开展防诈骗安全教育但依然被骗认为会受到批评且自己也很没面子失去尊严,也有些学生认为被诈骗金额不大无所谓,就算报警了也不一定能追回来,则自认为倒霉。这样选择沉默则往往就错过了警察最佳破案的时机,也让诈骗分子抓住了学生心理特点,进而助长诈骗分子态势,导致更多的人被网络诈骗。
三、工作启示
(一)加强防诈骗教育,提高反诈能力
只有打破“说了不听”、“发了不看”的状态,让学生在主观上真正提高防骗和识骗能力,才能有效从源头上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1]。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班级、宿舍,走进学生,贴近了解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人人讲网络诈骗安全,人人熟知网络诈骗安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防诈骗主题教育,线上可以借助微信、QQ、百度贴吧、抖音、B 站、学校官方网站等平台,利用文字、海报、短视频、直播等进行防诈骗知识宣传[2]。线下可以通过组建一支防诈骗宣讲团队开展反诈宣传讲座、建设一门防诈骗安全教育选修课、开展防骗情景剧,不断强化和巩固学生反诈意识、让学生了解各类别诈骗套路和手段,让防诈骗安全教育入脑入心,有效提高学生的防诈骗意识,增强高校安全主动防御能力。
(二)构建家、校、警联动联动机制,协同反诈
家、校、警定期联合开展防诈骗安全主题交流会,进行安全知识普及宣传学习,探讨交流针对网络诈骗等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能够全员对学生进行良好安全教育意识培养,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警方依托校园定期发布最新反诈宣传案例和警情提示,及时处理诈骗等安全问题。高校也要加快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为师生提供安全稳定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有效阻止有害信息及病毒,并紧盯安全主题教育不放松。家长能够掌握安全知识并能够正确给与学生进行普及与教导。让诈骗分子无机会可诈,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3]。
参考文献:
[1] 张彩艳 , 张鸣艳 . 帮助大学生有效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思考——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22(6):32-33.
[2] 李红飞 .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事件的干预与思考——辅导员工作案例分 [J]. 现代交际 ,2019,(10):120-121.
[3] 秦宁 . 大学生遭遇诈骗的应急处理与思考——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J]. 法制博览 , 2021, 000(00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