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信号:从拒绝交流到校园失联
张子昊 王博
宁夏理工学院
一、案例背景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张,男,19 岁,2024 级新生。据入学心理普查数据显示,该生抑郁量表筛查结果处于正常,未发现明显异常行为。家庭背景调查显示,其父母为个体经营者,家庭关系和谐,但父母对其学业要求较高,亲子沟通存在 "成绩导向" 特征。
(二)事件触发点
2024 年 11 月 11 日上午,小张在高等数学课堂上因频繁使用手机浏览社交软件,被授课教师提醒好好上课。学生觉得老师当众说他,自己损失面子。
二、事件经过
(一)危机初现:情绪崩溃与社交退缩(11 月 11 日)
当日下午 13:00-17:00,小张未按课表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舍友发现其始终蒙头躺在床上,期间拒绝进食与沟通。17:30 辅导员接到舍友电话后,于 18:00 抵达学生宿舍。现场观察显示:该生蜷缩于床内侧,被子覆盖头部,应答时声音微弱且含糊不清,仅能辨识 " 不想上课"" 很累 " 等碎片化表达。辅导员初步判断为普通厌学情绪,结合其体表无发热症状,遂以 " 未履行请假手续 " 为由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次日正常上课后离开。当晚 22:00 -次日 6:00,舍友表示小张始终保持坐姿玩手机,期间未睡眠。
(二)危机发展:自我封闭与动力缺失(11 月 12 日)
上午时段,小张未参与任何教学活动,持续卧床至 12:30。14:30-16:30学科前沿课程缺勤,班长通过考勤发现异常后,于 17:00 向辅导员报告。辅导员17:30 到达宿舍时发现房门反锁,从宿管阿姨备用钥匙。仍无法打开房门,意识到小张将自己反锁到屋内,在门口与小张交流,小张同意开门后该生首次吐露" 做什么都没劲儿 " 等消极表述,但无法说明具体原因。辅导员结合其持续失眠与动力缺失症状,初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遂采取 " 情绪安抚+ 短期缓冲 " 策略:晚自习给与请假,;令其好好休息,同时联系家长。
(三)危机升级:失联风险与应急响应(11 月 12 日晚)
22:30 晚归打卡系统关闭后,宿舍长报告小张仍未归寝。辅导员立即启动三级应急方案: ① 组织班级心理委员、班长等 8 名应急小组学生,以宿舍为中心向周边教室范围展开寻找; ② 同步致电学生家长,此时家长才透露“初中曾因情绪问题接受心理咨询,但已停药半年”的关键信息; ③ 5 分钟内完成学院领导、保卫处双线报备,23:00 查看监控发现其在北苑小广场活动,期间打电话小张拒绝与外人联系。
(四)后续干预:家校协同与专业介入(11 月 13 日 - 14 日)
13 日凌晨 2:00,在北苑七号楼附件找到小张,安抚小张情绪亲手交于家长,告诉家长应该如何安抚学生,带学生回去休息。14 日上午,辅导员与学院领导对接派出所,警方反馈小张以前有过此类情况并服用过药物,于是约谈家长,最终家长承认学生以前持续服用过药物,开学后因担心学业以及害怕同学对他有其他看法停止服药。经协商达成干预方案:①由家长陪同前往医院诊断; ② 办理为期一个月的病假手续,同步启动线上心理辅导; ③ 建立家校每日沟通机制,由辅导员跟踪记录其情绪状态。
三、后续干预的持续性设计
治疗跟进:建立 " 医院诊断 - 学校备案 - 家庭监护" 的闭环管理,要求家长每周提交复诊记录。
学业支持:将学生书籍寄回,让其在家学习。
休学:最终小张请假时间过长,以及医生诊断建议小张休学。
四、经验反思与工作优化
每学期开展 " 心理危机识别 " 专题培训,重点提升宿舍长对 " 沉默型危机"(如长时间独处、异常沉默)的辨别能力。
文化营造:通过 " 心理阳光月" 等活动,普及 " 心理感冒需就医" 的健康观念,减少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