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邵艳红

泸西县建设第二小学 云南泸西 652400

数学阅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手段,更是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的核心路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数学语言抽象性强等特点,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审题不清、理解偏差、表达困难”等问题。本文基于小学数学阅读的特殊性,探索构建“感知—解析—转化—应用”四阶教学模式,并结合实践案例阐述其操作路径,旨在为提升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实效提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阅读的特殊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一)小学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1. 文本形式的多样性:包含文字、符号、图表等,且常以“图文混合”形式呈现,如一年级“加减应用题”常配有情境图,需要学生同时解读图像和文字信息。

2. 语言表达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简洁而精确,一词之差可能导致理解偏差。例如“增加到”与“增加了”、“平均分”与“分”,需学生精准把握词义差异。

3. 思维过程的操作性:小学数学阅读常伴随动手操作或具象思维,如阅读“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过程时,学生需通过剪、拼等操作理解文本描述,而非单纯的文字记忆。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1.“替代式”教学:教师代替学生读题、圈画关键词,甚至直接提炼数量关系,学生缺乏独立阅读体验,形成“依赖型思维”,遇到复杂文本时无从下手。

2.“碎片化”指导:仅在应用题教学中偶尔强调“多读几遍”,缺乏对阅读方法的系统教学,学生对符号、图表的解读能力薄弱,如不会从条形统计图中提取有效数据。

3.“结果导向”评价:关注学生是否做对题目,忽视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表现,如学生因误解关键词出错时,教师仅纠正答案,未引导分析阅读失误原因。

二、“感知—解析—转化—应用”四阶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第一阶:情境感知,激活阅读兴趣

1. 生活情境联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数学文本与生活经验关联。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展示超市打折标签(“八折”“满 100减 20′′) )、饮料成分表(“果汁含量 ⩾30%′′) ),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这些数字代表什么”的疑问,自然引入对百分数文本的阅读。

2. 多元文本呈现: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数学绘本(《数学启蒙》系列)、趣味数学故事(“阿凡提分金币”)、生活中的数学标识(限速牌“ 60km/ h”),让学生感受数学阅读的多样性,消除对“数学文本枯燥”的刻板印象。

3. 问题驱动导入:设置悬念式问题引导阅读,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先提问“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拼成三角形吗?”,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描述,主动探究文本中的答案。

(二)第二阶:分层解析,掌握阅读方法

1. 文字文本解析:

① 关键词提取法:圈画定义、题目中的核心词汇,如“方程”定义中的“未知数”“等式”,应用题中的“一共”“平均”“比……多”等,明确其数学含义。

② 句式拆解法:将复杂句子分解为简单分句,如“一个数乘5,再加上3,结果是28,求这个数”可拆解为“一个数 ×5 ;再加3 ;等于28 ;求这个数”,逐步梳理逻辑关系。

2. 符号文本解析:

① 符号转译法:建立符号与文字的对应关系,如将“3a+2b”读作“a 的3 倍加上b 的2 倍”,将“ ∠1+∠2=90 ”解释为“角1 和角2 的和是90 度,即两个角互余”。

② 对比辨析法:区分易混淆符号,如“ ”与“ < ”、“ ÷ ”与“∶”,通过举例 :*5>3 表示5 比3 大”“ 6÷2 与 6:2 都表示6 除以2”加深理解。

3. 图表文本解析:

① 要素提取法:指导学生观察图表的标题、单位、数据等要素,如条形统计图需明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每格代表多少”,再分析数据变化。② 图文互证法:将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描述,或将文字信息用图表呈现,如将“小明第一天看了 20 页书,第二天看了 30 页”转化为简单的条形图,直观呈现数量关系。

(三)第三阶:多维转化,深化阅读理解

1. 文字与符号转化:将文字描述转化为数学符号或算式,如“甲数比乙数的2 倍少5”转化为“甲数 =2× 乙数 -5 ”;反之,将符号表达式翻译成文字,如“ S=a×h ”解释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2. 文字与图形转化:用图形直观表达文字含义,如“长方形的长是 5 厘米,宽是 3 厘米”可画长方形标注数据;或根据图形描述其特征,如观察等腰三角形图,描述“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3. 已知与未知转化:在解决问题时,分析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如“已知长方形周长和长,求宽”,需通过周长公式转化为“宽 Σ=Σ 周长 ÷2- 长”,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推导。

(四)第四阶:实践应用,拓展阅读价值

1. 问题解决应用: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如“超市促销:买3 送1,每瓶饮料 4 元,买 10 瓶需要多少钱?”,让学生通过阅读促销规则,分析“买 3送1”的含义,计算最优方案。

2. 数学表达应用: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现象,如记录“家庭一周用电量”后,用统计表呈现并撰写简短分析(“周三用电量最高,因为开了空调”),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3. 跨学科融合应用:结合科学、美术等学科设计阅读任务,如阅读科学课中的“植物生长数据”,用折线统计图呈现并分析生长趋势,体现数学阅读的工具性价值。

三、实施“四阶模式”的教学建议

(一)关注年段差异,分层实施

低年级(1-2 年级)以“情境感知”和“图文转化”为重点;中年级(3-4 年级)强化“关键词解析”和“符号转译”;高年级(5-6 年级)侧重“逻辑转化”和“综合应用”。

(二)丰富评价方式,关注过程

采用“过程性评价 + 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阅读时的表现,如“是否主动圈画关键词”“能否清晰表达转化思路”;成果性评价通过“阅读任务单”(如图表解读作业、问题解决报告)检验效果。同时,鼓励学生自评互评。

(三)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渠道

除教材外,开发多样化阅读资源:低年级可编创“数学儿歌”辅助符号记忆;中年级引入“数学错题阅读本”,让学生记录因阅读失误导致的错题并分析原因;高年级推荐数学科普读物,拓展阅读视野。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提升教学质量、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感知—解析—转化—应用”四阶模式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帮助学生从“愿意读”到“会读”,再到“读懂”“会用”,系统性培养阅读能力。然而,模式的实施并非机械套用,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调整,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