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地区职业教育与中药产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黄勇 刘燕 易佑芬 田凤
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5505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2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完善中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培训与岗位供给;同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何亚琼司长在政策吹风会上也指出,中药产业凝聚中华文明精髓,是青年创业和终身发展的优质领域 [1]。在政策引领下,黔南地区中药产业发展迅速,现已形成“三独平”松茯苓、“都福瓮”珍稀药材等特色产区,2023 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69.66 万亩,实现产值 32.5 亿元,都匀广得利、鸿升实业等企业持续推动产业链延伸。然而,该地区仍面临标准化种植推进缓慢、加工附加值不高和品牌影响力不足等挑战,核心瓶颈在于本土专业创业人才匮乏。当前,我校药学专业 ′′2+1′′ 订单式培养模式也存在明显短板:课程设置缺乏地域特色,未融入苗族药材炮制等非遗技艺;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创业教育仅依托公共选修课,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显著脱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构建契合黔南需求的药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将道地药材与民族医药文化转化为教育资源,缓解人才短缺。学术上突破传统职教局限,拓展产教融合与地域适配理论内涵;应用上为西南民族地区提供“产教 + 专创”融合实践案例,助推产业与专业协同发展。
二、黔南中药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一)黔南中药产业发展态势
黔南中药产业初步形成集群,2023 年种植面积 69.66 万亩,产值 32.5 亿元,林下种植超 46% ,龙头企业搭建了“种植 - 加工 - 销售”全链条。当前瓶颈包括标准化程度低、加工附加值不高和复合型人才缺乏。创业机遇上,黔南道地药材资源丰富,苗医药等非遗技艺可开发为康养文旅项目;“互联网 + 中药”趋势显著,2024 年医药电商销售 1.3 亿元,同比增长 20% ,为电商直播、健康咨询等创业提供新空间,与赵梦婵[2]“地域资源是产教融合创业切入点”观点一致。
(二)黔南职业教育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现有课程体系以通用内容为主,地方特色课程占比低,缺乏本土技术和创业模块;“2+1”实习多为基础顶岗,“订单式”培养覆盖岗位有限,仅三分之一合作企业将生产案例融入教学。核心问题为课程无特色、实践不标准、创业教育缺失,难以支撑本土创业需要。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一)产教融合理论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院校与产业深度协同,通过资源共享、需求对接构建“教育-产业-创业”生态[3]。在黔南药学专业中,体现为联合企业将GAP种植标准、数字化炮制工艺转化为教学内容,避免“教用脱节”,与蒋桃“校企互动 + 工学交替”逻辑一致 [4]。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是“知识 + 技能 + 思维 + 素养”复合型能力培养,需“课程融入 + 实践驱动 + 导师引领”[3]。在黔南体现为专业课程设创业模块(如《黔南本草炮制匠心录》中工艺改良商业分析),组建“校内 + 企业”双师团队,贯穿培养全程。
(三)地域产业适配理论
强调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绑定,将黔南道地药材、民族医药转化为教育资源,形成“培养- 服务- 反哺”闭环。具体为围绕特色产区需求,将茯苓种植、苗族炮制技艺纳入课程,设计“GAP 种植技术推广”等实践项目,兼顾本土特色与产业升级。
四、黔南药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
(一)“1+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方案采用“专业能力 + 创业能力培养”双轨并行框架。“专业培养”依托《中药材基础知识——黔南药物》《黔南本草炮制匠心录》筑牢技能;“创业培养”借助《黔药商机》覆盖产业调研与项目设计。实践教学配套搭建“学-练-创”递进链条:首阶段赴药农基地开展“认知实习”,掌握基础种植技术;次阶段在药学实验室进行“技能实训”,同步开设“创业项目构思”工作坊;末阶段通过“顶岗实习 + 创业孵化”,将实训成果转化为小批量特色饮片生产等小型创业项目。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 + 产学研协同”双模式,破解合作深度不足问题。订单式培养紧扣产业需求,如联合黔南黄精加工企业设立“黄精产业订单班”,企业参与《黔南本草炮制匠心录》课程设计,将黄精加工标准纳入考核,提供实习岗位与创业启动指导,实现“培养 - 就业 - 创业”衔接。产学研协同则联合企业开展产品研发,聚焦苗族药饮片标准化等痛点攻关,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成熟技术由企业转化,如“九制黄精加工坊”已落地为创业项目。 导师团队建设方面,校内导师需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并完成创业教育培训;校外导师从企业骨干与资深药农中选聘,负责实训指导与创业计划书评审。实践平台构建“校内 + 校外”网络:校内设药学实验室与双创孵化中心,校外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合作社建基地,分别开展道地药材种植、数字化炮制实训及创业孵化,实现“学 - 练 - 创”贯通。学生可在药农基地学种植、企业基地练炮制,最终在孵化园区试点定制化饮片销售,契合朱丽军 [5]“校企共建真实场景基地”主张。
(三)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评价维度含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业能力、职业素养,主体为院校 + 企业 + 药农。每学期调整培养环节,如 2024 年增加《黔南本草炮制匠心录》数字化设备操作课时,引入企业真实考核任务。
五、培养体系实践成效与问题反思
(一)实践成效
试点班级产出 15 份创业计划书,其中“古熏新境安神驱蚊双生络”“九制黄精”等 2 个项目落地,5 名学生获“建行杯”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产业反馈层面,合作企业均表示毕业生能快速适配岗位并提出创新建议;教育改革方面,我校药学专业地方特色课程占比明显提升,双导师队伍中企业导师占比达 30% ,建成1 个校级实训基地,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二)问题反思
协同机制不足,校企合作虽有框架协议,但不少企业因“短期效益低”减少实训投入,仅一半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全程。实践资源瓶颈,校外基地仅能满足少数学生实习需求,药农合作社合作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创业教育深度不足,学生虽能完成计划书,但在供应链搭建等实战环节存在短板,已落地项目存活率低。
六、优化路径与未来展望
政策上,推动为合作企业提供税收减免,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地建设;实践中,增加校外基地数量,与药农合作社签订 3 年以上协议,构建“院校 - 企业- 药农”命运共同体;教育层面,加强创业导师企业挂职锻炼,引入“黔南中药创业虚拟实训平台”,模拟全链条创业场景。 未来可将黔南经验推广至黔东南、黔西南等民族地区,打造可持续产教融合生态;关注数字化、国际化趋势,更新培养体系,增设“中药跨境电商”模块。
七、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产业需求 - 民族文化 - 职业教育 - 创新创业”四维联动体系,依托“1+1”双轨方案、协同机制与多元评价,达成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衔接。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是缓解黔南人才短缺的关键,地域特色与双创教育协同是核心路径。体系为民族地区职教赋能产业提供案例,未来需持续优化机制与资源,推动教育- 产业良性循环,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5,(10):18-21.
[2] 赵梦婵 .“大黄山”地区中药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5,36(05):81-83.
[3] 杨林 , 韦献雅 , 万群 .“产教、专创”双融合视野下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5,5(04):147-150.
[4] 蒋桃 , 于勇 , 吕毅 . 高职药品生产与服务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1,39(0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