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 赋能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基于国创IP 的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袁园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330006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特别是吸引青年群体,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课题。近年,《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范围引发的文化热潮和《哪吒之魔童闹海》取得的巨大票房成功,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本土类型化的叙事基底,印证了国创 IP 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创新表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它们所承载的“反抗压迫”、“我命由我不由天”、“追求真理”等精神内核,与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信仰、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价值观存在深刻的共鸣空间。
同时,生成式 AI 技术在文化创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叙事方式的创新以及沉浸式体验的打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可能。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应用本身,缺乏从国创 IP 引爆的文化现象中汲取叙事智慧,并将其与生成式 AI、红色文化传播进行系统性融合的探讨。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探索一条以国创 IP 为桥梁、在思政教育融合上以生成式AI 为引擎的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新路径。
一、国创IP 的精神内核及其与红色文化的价值契合
国创 IP《黑神话:悟空》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绝非仅是视觉奇观或技术胜利,其原因在于承载的精神内核与红色文化存在深刻的共鸣,与红色文化的传播存在诸多价值契合点。
《哪吒之魔童闹海》影片中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对既定秩序的反叛。将传统神话与现代价值观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同时传递“反抗压迫”的革命精神,这种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对压迫的反抗,与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信仰相通。诠释红色经典中革命先辈不畏强权、打破旧世界的斗争精神提供了现代化的叙事框架和情感链接点。
《黑神话:悟空》游戏以其深邃的中式美学和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另一种精神维度,“黑悟空”不畏艰险、明辨是非、追寻大道的征程,象征着对真理和理想的坚韧求索。这与思政教育中追寻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带领人民走向复兴的宏大叙事形成隐喻性呼应。
尽管以上两者国创 IP 都凸显了个人价值,但其精神归宿并未脱离集体与家国,《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最终承担起保护陈塘关的责任,《黑神话》中悟空的精神也承载着使命。这种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辩证统一,是红色文化中集体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和创造性转化,这些价值契合点是在思政教育中青少年通过共鸣性得以传播的先决优势,为国创 IP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基础和情感连接的基础,使生成式 AI 的技术赋能有的放矢。
二、国创IP 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思政教育内容创新范式
放眼当下,动漫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传统文化要走向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必须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国创 IP 形象其天然具备广泛传播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有新思想、新作为的新青年队伍,他们思想成熟,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个性鲜明有独到的见解与想法。高校大学生立足红色文化,汲取红色文化,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对培养新时代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具有重要意义。生成式 AI 将上述价值契合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传播的数字化体验。基于生成式 AI 的文本生成、图像增强与 3D 场景重建能力,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叙事、沉浸式交互的数字化内容,实现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的跃迁。
三、生成式AI 在助力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与价值层面深度融合风险
国创 IP 自身的神话叙事与美学风格,同红色文化所要求的历史真实性与价值严肃性之间存在天然的叙事张力,生硬嫁接易导致内核冲突与历史失真。例如将革命历史事件简单套用 IP 角色可能导致历史严肃性被消解。国创 IP形象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表达手法,近年来许多产品延展的广泛运用,在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过程中,国创 IP 的的二次创作衍生设计,面临着复杂的版权授权问题,法律风险较高,需与版权方协商明确衍生边界。
(二)技术实现与应用障碍
生成式 AI 的固有缺陷构成了主要障碍,其产生的信息可能存在“幻觉”,损害红色历史的准确性;AI 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情感温度与深度,难以触动人心,易导致教育流于表面形式。过度依赖技术还可能造成内容同质化,削弱人文光彩。
(三)教育应用与传播效果缺乏
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逐步上升,人工智能文化的传播实现从传统的文化传播到当代多模式的文化传播的转变。传统的思政教师队伍难适配这种创新教育范式的融合,存在“不会用、不敢用、如何评”的困境。传播上也可能陷入覆盖窄化或新形式下的单向灌输,未能真正了解青年思想实现文化传播破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持续的运维更新、成本投入和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极易使其沦为“短期热潮”“数字废墟”等。
四、传播融合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价值校准”的融合文化治理体系
应深入挖掘双方在精神符号上的共性,如《哪吒》反抗压迫与革命精神、《悟空》追求真理与理想信念,通过隐喻和象征进行融合,深入挖掘双方在精神符号上的共性,并建立由多学科专家参与的伦理审查与价值校准机制,邀请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参与 AI 模型训练的工程,确保内核严肃性,生成内容的导向正确。此外,积极探索与 IP 版权方教育公益项目的合作,明确创作边界,规避法律风险。
(二)建立“人机协同”和“事实核查”的技术保障机制
为应对生成式 AI 的应用技术缺陷,将 AI 模型对接权威红色资源库,从源头保障事实准确,并引用革命历史档案、权威著作等朔源。并坚持“人机协同”模式,定位 AI 为辅助工具,由人类主导进行情感注入、价值判断与内容打磨,以确保作品的感染力和思想性,保障其教育效果。
(三)完善素养提升的教育融合生态模式
破解教育应用困境,需对思政教师进行 AI 工具使用培训,提升其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并构建融多维度的新型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突破传统仅凭考试分数的评价局限。还需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在内的实践基地与长效保障机制,确保项目的可持续运营与迭代,真正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
结语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财富,生成式 AI 技术与红色文化传播、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研究和探索,将国创 IP、生成式 AI 与红色文化传播相结合,是深度的精神价值挖掘与创造性融合,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始终坚守红色文化传承的教育本质和价值内核,有望在红色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方面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杜琼 . 动画电影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 电影评介 ,2025,(5):83-86.
[2] 金青梅 , 刘琴 , 苏卉 .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逻辑机理与路径选择 [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39(1):55-64.
[3] 林若彤 , 杨利利 .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创新路径探析[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4,32(4):42-47.
[4] 马闯 .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逻辑机理、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J]. 现代教育科学 ,2024,(2):68-73.
[5] 周若沙 . 教育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9(9):70-74.
作者简介:姓名:袁园,出生年月:1990 年05 月23 日,性别: 女,民族:汉,籍贯:江西,职称:助教,学历:硕士,职务: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党建,思政,管理学,工作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邮编
课题名称:2025 年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生成式AI 与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创新研究——基于国创IP 的教育实践范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