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业财融合视角下地方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监督机制研究

作者

彭萍萍

湖南兵器建华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425100

摘要:本文从业财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地方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监督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路径。地方国有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与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分析业财融合理念的内涵与特点,结合地方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指出当前财务预算监督机制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探讨如何通过强化预算编制、监督和执行环节的协同作用,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业财融合与优化财务预算监督机制,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经营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业财融合;地方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监督机制;财务管理

引言

地方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财务预算管理对其运营的影响深远。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与管理需求的升级,地方国有企业面临着预算管理与监督机制的重大挑战。业财融合理念的提出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提升预算的编制精度,也能有效控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业财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1.1 业财融合的定义与核心理念

业财融合是指将企业的业务活动与财务管理深度整合,通过加强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财务决策与业务战略相匹配。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财务孤岛”,将财务管理嵌入到业务流程中,实现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与透明化。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更有效地进行预算管理与风险控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1.2 业财融合在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在财务预算管理中,业财融合强调财务人员不仅仅承担数字统计与报表制作的职能,更应参与到业务决策中,提供财务数据支持。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深度了解,财务人员能够为预算编制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确保预算目标符合企业战略。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控与反馈机制,提升预算执行的精细度与灵活性。

1.3 业财融合对地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对于地方国有企业而言业财融合不仅能优化财务预算编制的流程,还能有效促进预算执行的监控与反馈。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可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制定更加符合企业实际运营需求,并增强预算的执行力。业财融合还能够提高财务数据的透明度,帮助决策层更好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监督机制现状

2.1 地方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

地方国有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善之处。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市场变化与内部资源的实际情况,导致预算目标设定不合理。预算执行中的监督力度不足,往往依赖传统的人工审查,缺乏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机制。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预算的精准性,还可能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2 财务预算监督的主体与程序分析

在地方国有企业中,财务预算监督主要由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共同承担。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初步编制与执行跟踪,审计部门则负责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独立审计。由于两者在工作流程中的分工不够明确,常常导致信息共享不畅,监督机制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预算监督的程序较为单一,缺乏动态调整和风险应对能力。

2.3 当前财务预算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地方国有企业在预算监督机制中面临多项挑战。预算编制与执行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互动较少,导致预算编制时难以充分反映实际运营需求。监督机制缺乏透明度和实时性,监督往往滞后于执行,缺少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时调整的机制。预算监督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少定期的效果评估与反馈,难以为下一周期的预算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

三、地方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监督机制的优化路径

3.1 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环节的协调

优化财务预算监督机制的关键在于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环节的协调。在业财融合的框架下,业务部门应深入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确保预算目标反映各部门的实际需求与运营状况。财务部门应及时提供相关的财务数据支持,协助业务部门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通过这一协作机制,可以确保预算编制更加精准,预算执行更加高效,并有效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资源浪费。

3.2 完善财务预算监督的制度与流程

完善财务预算监督制度和流程,是提升监督机制效果的关键。必须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与调整的工作流程,并确保每一环节的责任明确,避免职责重叠或空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应设立实时监控与反馈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确保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资金使用的高效性。要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审计与监督,尤其是对重点项目和大额资金流动进行重点审查,防止资金滥用和管理漏洞。

3.3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预算监督透明度

信息化建设是提升财务预算监督透明度和效率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商业智能(BI)等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全过程的自动化管理,实时反映预算执行中的偏差与问题。系统能够自动生成预算执行报告,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状况报告,帮助其做出科学决策。信息化平台的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风险,促进预算执行过程的动态调整和资金使用的高效配置。

3.4 优化预算监督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优化预算监督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助于提升监督效果,并促进持续改进。每个预算周期结束后,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不仅要关注预算的完成情况,还要考虑资金使用的效果与经济效益。通过定期评估与反馈,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的不足与问题,为下一周期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提供改进依据。

四、业财融合下财务预算监督机制的实施路径

4.1 业财融合视角下的财务预算编制流程优化

在业财融合视角下,财务预算编制应更加注重与业务部门的协作与数据共享。业务部门需提供准确的运营计划与需求,财务部门依据这些数据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在这一过程中财务人员不仅要了解各部门的经营计划,还应结合市场形势与企业战略目标,确保预算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精细化的预算编制,能够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并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

4.2 财务预算执行的有效监控与风险防范

在预算执行阶段建立实时监控机制与风险预警系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信息化手段,企业可以随时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发现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加强内部审计和资金审查机制,确保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流向合规且透明,减少财务风险。

4.3 业财融合推动下的预算监督组织保障

业财融合要求加强跨部门协作机制,推动预算监督的组织保障。企业可以在高层决策层与业务部门之间建立长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实时共享财务数据与业务进展信息。监督机构应根据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定期与各业务部门开展跨部门联动监督,确保监督内容及时更新、监督方法灵活调整。集团公司和党委班子应参与到财务预算执行的监督过程中,确保监督机制的多层次、多方位保障,从而增强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效率。

五、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的变革,我们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创新与适应力将成为关键,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则需要持续关注。通过共同努力,推动技术与社会的良性循环,我们能够迎接更加繁荣与和谐的未来。未来充满希望,让我们以积极的姿态,迎接那个充满可能性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澈.业财融合背景下Y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3.

[2]叶佳.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转型[J].乡镇企业导报,2024,(20):150-152.

[3]王旭阁.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研究[J].商业2.0,2024,(27):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