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林管护模式创新与社会参与机制研究
韦毅
重庆市南川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服务中心 408400
引言: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公益林的生态功能和社会价值愈发凸显,我国公益林面积广阔,但其管护仍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化和社会化参与程度较低,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管护效率不高。公众对公益林保护的认知和参与意愿不足,制约了生态保护的广泛性和长效性,国家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为公益林管护模式创新提供了契机,探索如何激发社会参与活力、优化管护机制,成为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
1. 引入社区共管机制,提升公益林日常巡护效率
公益林管护模式的创新需要突破传统政府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引入社区共管机制是提升巡护效率的重要途径。社区共管强调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通过赋予当地居民参与权和管理权,激发其保护公益林的内生动力。相较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社区共管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居民对周边环境的熟悉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成本[1]。社区共管机制的成功运行依赖于合理的制度设计和长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需明确各方的权责边界,确保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而社区则承担具体的巡护和监管职责,避免因权责不清导致的管理低效。另一方面,可通过生态补偿、收益共享等方式调动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加强能力建设,通过培训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技能和法律法规意识,确保共管机制的科学性和合规性。
2. 建立志愿者认养制度,推动公益林树木长效管护
志愿者认养制度通过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认养公益林中的树木或特定林区,赋予认养者监督、管护的参与权,形成 " 人人有责、共建共享 " 的管护格局,相较于政府包办模式,志愿者认养既能缓解管护资金压力,又能增强公众的生态责任意识。认养制度可采取 " 挂牌管护 " 的方式,为认养者提供树木生长监测、养护建议等技术支持,同时建立认养档案实现全过程可追溯。要使志愿者认养制度持续发挥效能,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应制定科学的认养标准和操作规程,明确认养者的权利义务,避免出现 " 重认轻养" 的形式化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颁发生态证书、授予冠名权等精神激励,以及提供碳积分兑换、生态产品优惠等物质回馈,增强参与者的获得感,同时要注重专业支撑,由林业部门提供技术培训和管护指导,确保养护行为的科学性。
3. 开展生态教育实践课,增强公众公益林保护意识
公益林的可持续管护不仅需要制度创新,更离不开公众生态意识的普遍提升,开展生态教育实践课是培育环保理念的有效途径,这类实践课程通过将课堂延伸到公益林现场,让参与者亲身体验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与脆弱性,比传统宣传方式更具感染力。课程设计可融合植物识别、生态监测、野外救护等互动环节,使学习者在实践中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例如,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 " 森林小卫士 " 项目,通过设置趣味性任务卡和观察日记等形式,既传授了生态知识,又培养了青少年的环境责任感[2]。要使生态教育实践课产生持久影响,需要构建多方协作的支持体系,林业部门可与教育机构、环保组织合作开发标准化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可建立 " 公益林教育基地 " 网络,配备专业解说员和教学设施,为常态化教育活动提供场地保障。要重视对教师和社区骨干的培训,通过培养一批 " 种子讲师 " 来扩大教育覆盖面,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教育效果也至关重要,如开发AR 识别植物小程序、制作微纪录片等,延伸课堂的时空维度。
4. 推广林下经济种植模式,促进公益林可持续利用
推广林下经济种植模式为公益林的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这种模式通过在公益林冠层下科学种植药材、食用菌、特色作物等经济物种,既保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与传统单一保护模式相比,林下经济能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周边社区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来源。根据林分类型、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例如在针叶林下发展灵芝、天麻等喜阴药材,在阔叶林区培育竹荪、木耳等食用菌类。要使林下经济模式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制定严格的种植标准,明确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等可能破坏森林生态的耕作方式,确保种植活动始终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进行。应加强技术指导,组织专家为种植户提供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全过程服务,要重视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建立合作社、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区域品牌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初级农产品低价竞争,可探索建立 " 企业 + 基地 + 农户" 的合作机制,让各方共享发展成果,增强持续参与的积极性。
5. 搭建公众监督平台,完善公益林破坏行为举报机制
公益林的保护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监督体系的完善程度,搭建智能化公众监督平台是强化监管效能的创新举措,这类平台通过整合移动互联网、GIS 定位和图像识别等技术,为公众参与监督提供便捷渠道,使传统的被动保护转变为全民主动守护的新模式。平台应具备破坏行为实时举报、处理进度查询、典型案例公示等核心模块,同时嵌入公益林政策法规知识库,提升举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平台运行需要建立专业的后台审核团队,对举报信息进行快速核实和分级处置,并与林业执法部门形成联动机制,确保每一条有效举报都能得到及时响应。
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才能使公众监督平台持续发挥作用,制度上应明确举报受理范围、处置时限和反馈要求,制定举报人信息保护和线索奖励实施细则,消除公众 " 不敢报、不愿报 " 的顾虑。在技术层面,可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举报数据不可篡改,运用大数据分析识别破坏行为高发区域,实现精准防控。激励机制建设尤为重要,可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相结合的方式,如设立 " 公益林卫士 " 荣誉称号、兑换生态产品等,持续调动公众参与热情,定期公布典型案件处理结果和生态修复成效,让公众切实感受到监督价值。
结语:
公益林管护模式的创新与社会参与机制的完善,是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探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可行路径,为提升公益林管护效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拓宽参与渠道,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建共治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公益林的长期生态效益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德勇 . 关于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24):123-125.
[2] 宋慧真 . 生态公益林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1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