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研读〈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作者

张磊

饶河县高级中学 155100

摘要:《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应得到学生的阅读重视,研究它诗词也应该是一线教师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锻炼亦有帮助。

关键词:诗词曲赋;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诗词;学习引导

关于如何引导高中学生研读整本书阅读指定小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粗鄙见解。《红楼梦》中除小说的主题文字之外,其书中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在《红楼梦》中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还有排律、歌行体和骚体;从创作内容上看,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从创作要求上,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还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二大胆创新的。这些诗歌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学体裁与题材的丰富性上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引导高中学生研读整本书阅读指定小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十分必要的。

一、引导学生研读书中的诗词能更好的助力学生在梳理小说行文脉络、重要情节和对小说内容的深层理解。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可以说是曹雪芹在隐晦的“借题发挥、伤时骂世”。小说成文于清朝乾隆时期,“文字狱”盛行,小说主体描述文字中不便直接说的话就在诗词中题发挥,微词讥贬。因而,引导学生研读书中的诗词能更好的让学生在梳理小说行文脉络、重要情节和对小说内容的更深层次理解上,这几方面得到很大的助力。

二、《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是小说的“附属品”,它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其他古典小说不同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不是小说的“附属品”,它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红楼梦》中极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的情节。所以,这也是笔者在教学备课环节重点思考是否要将诗词曲赋这部分内容纳入教学内容当中的一大因素。

以小说第一回中《石上偈》为例,“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作者曹雪芹在开篇塑造的空空道人见青埂峰下有一块顽石,上面记录着它被携入红尘后的经历见闻,后面又有一偈,便是这首七言绝句。

“偈”本是指佛经中唱词,后来也泛指佛家的诗歌,文中借“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中,女娲炼就的五彩神石作引子,三百六十六块五彩神石补天所用三百六十五块,这余下一块“无用之物”便是空空道人眼前的“顽石”,对应绝句的第一句“补苍天”一词。第二句“红尘”一词源自汉代班固《西都赋》中“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本意是写长安之盛,后用红尘指代说明世间的热闹繁华。此句曹雪芹以“枉入红尘”四字来感慨年华的虚度。第三句“此系身前身后事”直译“这是石头身前身后所经历的故事”,小说中提到顽石“幻形入世”,先为“神瑛侍者”,再随贾宝玉投生于贾府之中,真身并化为宝玉生时口中所衔的“通灵宝玉”,在红尘人世经历一番以后,皈依佛门脱离凡尘,最后再次化作顽石。“石启石终”形成了一个生命的闭环。

最后一句“倩谁记去作奇传?”则指“请谁替我抄了去作奇闻流传?”“倩”是通假字,通“欠”,指央求。“奇传”即“传奇”,这里这样写是为了押韵而颠倒。此句中这一词意指指奇异故事可以相传者。“唐传奇”是唐代兴起的文言短篇小说,《红楼梦》又是“明清小说”,所以“奇传”更是曹公在暗指本文一篇“虚构的小说”,作者想表现的就是在揭示他作此文不是写实,贾府非曹家,文内而存虚构,也符合我们如今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

同在第一回的《自题一绝》小说的楔子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假托这部书的底稿是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写来的。但实际上,这是小说中作者曹雪芹以自己身份写的唯一一首诗。“荒唐言”三个字将文中“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之类的荒唐情节合理化了,为此书奠定了悲剧的文学基调。

三、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时应兼顾对学生关于古诗文阅读的分析鉴赏能力的锻炼。

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应兼顾对学生关于古诗文阅读的分析鉴赏能力的锻炼。教法上,对课堂所选诗词的诗题、诗歌分类以及确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象等等都要重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特别是要紧抓注释,做到知人论世,这时也是教师更好地向学生输送有关曹雪芹的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清朝的时代背景的最好时机;让学生在兴趣正浓时也为学生扩大了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和古典文学方面的知识面。

四、顺应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新课标对课程内容中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提到,“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在《红楼梦》中选取适合的诗词设置成一篇或多篇古诗词阅读来让学生“一文两用”,学生在思考阅读问题的时就对诗文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解读,如对整部小说人物、情节、社会背景等的深层理解,既达到做题的手段又规避了某些学生浮皮潦草的不良阅读习惯,可谓“一箭双雕”。

结束语

对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过程,《红楼梦》是一个宝库,仍需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势和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为珍.郭荣光主编.红楼梦词典[M].1986年10月第1版,1986年10月第1次印刷,山东文艺出版社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M].1979年第1版,1980年3月第2次印刷,北京出版社.

[3]《轻阅读》编委会编著.红楼密码·红楼梦诗词[M]2012年第1版,2012年3月第1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

[4]《读点经典》编委会编著.红楼梦诗词(读点经典·第3辑).2012年6月第1版,2012年6月第1次印刷,凤凰出版社.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