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历史教学模式创新
张诗翊
吉利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引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生态环境亦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大学历史教学作为传承人文精神、培养历史文化思维的核心教育活动,需积极融入这一变革进程。传统历史教学受限于史料载体单一、师生互动不足等现实局限,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元化学习体验的需求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如何通过数字工具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破这种固有思维,已成为大学历史教学中需重点探索的问题之一。
一、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路径
(一)教学内容与资源的创新:打破传统知识边界
传统高校历史教学的内容以教材、有限的纸质史料为主,内容固定、单一,难以全面地让学生熟悉历史细节。数字化时代,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教学资源的创新可从两个方面推进。
一是深化运用数字史料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检索中国历史研究院、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等平台的中国第一手史料,如明清时代地方史料、近代报刊原版等;查找数字博物馆、GoogleArts&Culture 等网站上的文物图片,从商周青铜器纹饰到敦煌壁画色彩变化,直观感受历史实物;通过数字地图,动态看到历代疆域沿革、路线变迁等,让史料实证素养训练不拘泥于课堂。
另一方面构建动态知识图谱。借助技术手段将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要素串联起来,形成可视化、交互性的知识网络 [1]。如“丝绸之路”主题将张骞出使、商品贸易路线、文化交流事件、主要历史人物等节点进行勾连,学生可以点击任一节点,即出现具体信息,并可以自主建立节点间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搭建历史认识的系统脉络,改变知识点碎片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创新:重塑课堂互动形态
传统历史课堂以教师单向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缺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与机会,学生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独立思考和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可通过技术赋能创新教学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一,进行翻转课堂。课前教师围绕基础性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或推荐“中国历史”“近现代史”等优质慕课课程资源,供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则以深层次讨论为主,针对学生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将讨论议题以数字史料形式呈现,教师适时引导,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其二,开展沉浸式、场景化教学。运用VR/AR/MR 信息技术手段复原历史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例如:借助VR 设备复原圆明园历史风貌,学生可“置身”其中查看建筑布局;通过AR 技术扫描教材中的敦煌壁画图片,激活动态图像,帮助学生了解画作创作流程与相关历史事件。此外,可开发严肃游戏(如三国大势模拟策略游戏),让学生通过制定外交策略、调兵遣将等操作,体会历史事件的多因性与因果逻辑。
其三,实施探究性+项目式学习(PBL)。以具体历史事件(如数字档案中“辛亥革命中的地方态度”)为议题,学生小组通过数字化方式收集证据,从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中检索地方政府档案,利用数字数据库查阅历史资料,并对资料的真伪、立场进行甄别与评估;通过数字故事、数字讲座或微展览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如制作短视频呈现当地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或构建微展馆展示收集的历史档案),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
二、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挑战与对策
(一)创新过程中的现实挑战
虽然数字化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性,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在技术应用与硬件配置层面存在显著技术壁垒,部分教师数字素养较低,无法借助数字史料库、VR/AR 等数字工具设计教学;学生数字工具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效率偏低。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在硬件环境方面较为受限,VR 设施数量较少、学校网络不够稳定,难以支持大课堂教学。
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看,存在“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部分教师过度追求技术形式化呈现,导致课堂沦为数字工具的展示场,忽略了历史教学目标,造成技术与内容“两张皮”的现象,使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阻碍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
(二)应对挑战的具体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多维度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推进数字化教学的有序展开。其一,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加强硬件建设。高校应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开设数字化工具应用、数字化教学设计等课程,邀请计算机领域专家与历史学科教师联合授课,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融合能力;开设数字素养选修课,为学生系统讲授数字史料辨析、数字工具操作等内容。同时,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根据教学需求购置 VR 设备、构建数字教室,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2]。
其二,坚持内容为王,精准定位技术角色。在教学内容设计中,需始终紧扣历史教学目标,明确技术的工具属性。例如,对 VR 技术的应用,应围绕具体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体验任务,而非单纯营造炫目的视觉效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反复推敲技术应用的目的是否契合教学内容、是否服务于历史思维的培养,绝不能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
三、结语
数字化为高校历史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教学内容与资源创新、教学过程与方法创新等举措,将助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历史思维、历史意识、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而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壁垒、人文价值消解等挑战,需通过加强师生数字素养教育、坚持“内容为王”等策略化解。未来,还需进一步平衡技术运用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持续探索数字化与高校历史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实现历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历史教学培养出兼具人文精神与创新素养的学子。
参考文献:
[1] 崔紫君 . 数字影像技术与高校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0):23.
[2] 王存胜 . 试论数字影像技术与高校历史课程教学改革 [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19(02):17-20.
作者简介:张诗翊,出生年月:2000.08,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南充,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历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