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历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应用

作者

张诗翊

吉利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引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联动教学。传统历史课程是人文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承载人类历史发展、人类文明演进,以及中国精神传承、价值观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历史课程教学中,部分历史课程偏重知识讲解与传授,弱化自身的思政价值引领功能,未能充分体现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如何从历史知识中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并将其融入历史课程教学,已成为高校历史课程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历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核心价值

(一)强化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育人根基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高校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基因,从历史知识中挖掘党史及思政资源,帮助大学生厘清民族发展脉络,从古代迈向辉煌、从近代奋起抗争、从当代走向崛起。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包容性、创造性,在事实的支撑下加强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让学生心中树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思想基础。

(二)塑造正确历史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支撑

高校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历史课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的重要课程。历史课知识蕴含着对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总结,对人类历史是非曲直、荣辱善恶的正确判断,其中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可以引导大学生对历史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其中的正确价值规律作为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1]。

(三)提升历史课程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的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历史课程因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薄弱,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开发思政元素可以助推历史课程改革,它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仅追求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还要追求历史知识背后的思想性、育人功能,让历史课从“知识课”变成“价值观课”,让历史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让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获得思想教育,提升历史课教学质量和综合育人效果。

二、高校历史课程思政元素应用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学术严谨性,构建系统化的思政元素资源库

思政元素的挖掘与筛选需立足学术严谨性,杜绝主观臆断与过分解读。高校历史课程研究团队可组成课题组,结合历史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思政教学计划,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中国史—世界史”等专题,梳理教材教辅资料中的思政元素,如中国古代史中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中国近代史中的爱国精神、革命斗争精神,世界史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文明互鉴思想等。对挖掘出的思政元素进行分门别类标注、系统论证,确保其符合历史事实与课程思政要求,最终形成可查询、可调用、可应用的思政元素资料库。

(二)创新教学设计,打造“知识 + 价值”双融的课堂模式

课堂是历史课程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主阵地,需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实现历史知识与思政价值的精准对接、深度贯通,避免二者出现“两张皮”问题。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要建立“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双目标体系,做到同向同构、同步达成 [2]。例如,“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知识目标为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与历史价值,理解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积极作用;思政目标为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认识先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的革命牺牲,树立历史责任意识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使命担当。

在教学方法上,需突破单一讲授法的局限,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使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环节。比如,组织学生观看辛亥革命相关历史影像资料,重现武昌起义、各省响应的历史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洪流,引导其思考孙中山等革命先烈“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与奋斗精神;以“历史与现实”为核心议题,通过“辛亥革命与当代民主建设”“辛亥革命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等具体话题,引导学生立足历史审视现实,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又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历史文献、历史场景复原素材、人物传记资料等,制作思政“活教材”供学生学习,将思政元素融入视频、图片、音频等载体,让学生在“看、听、思”的沉浸式学习中增强情感共鸣,接受思想熏陶。

(三)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思政育人效果的反馈机制

思政元素应用成效需通过科学评价机制检验,形成“发掘—应用—反馈—调整”的良性循环。高校可构建“形成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通史课程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既涵盖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纳入其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情况,例如通过课堂演讲、课后作业、实践报告等载体,检测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深度与民族文化认同水平。在评价主体上,采用“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学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模式,对思政元素的应用效果进行全面客观评估。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访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对思政元素应用的看法与建议,据此反馈并及时调整思政元素的发掘方

向、教学应用策略与育人方式。

三、结语

高校历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运用,是顺应“大思政”时代要求的需要,也是高校历史课自身内涵发展的需要。挖掘其中铸牢民族认同、树立正确“三观”、提升教学实效的核心要素,通过资源库、课模、评价等的构建和探索,将充分发挥历史课的育人功效。未来,要加强历史学科与思政学科的协同联动,继续深入探索更新、可行的教学模式,让历史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的思想底色,为进一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贾学书.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历史课程教学价值、问题与策略刍论[J].成才之路 ,2025,(04):105-108.

[2] 邸志萍 , 何建国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历史教育创新研究 [J]. 大学 ,2024,(27):137-140.

作者简介:张诗翊,出生年月:2000.08,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南充,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历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