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基于课堂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何静怡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巩固庄中学072550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将“文化传承与理解”列为核心素养,强调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资源依赖教材”“场景脱离生活”问题——学生多接触敦煌壁画等“远方经典”,却对家乡传说、民俗活动等“身边文化”缺乏深度感知,导致语文学习沦为知识灌输,难以触及文化认同内核。

地方文化资源(特定区域内具有历史传承性、地域独特性、教育性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是连接学生生活与语文学习的天然桥梁,包含历史典故、民俗技艺等“活态文化”及红色遗迹、方言文学等“记忆载体”,其“在地性”(学生直观感知、情感共鸣)优势显著。将地方文化融入课堂并非简单附加,而是通过精准融合,推动语文学习从文本解读走向文化体验、从知识积累迈向素养生成。本文聚焦“课堂融合”,探讨其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结合的路径。

一、地方文化资源的类型特征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地方文化资源的形态多元,但并非所有资源都适合直接进入课堂。需基于语文课程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核心素养,筛选与语文要素(如文本解读、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具有内在关联的内容。综合实践观察,地方文化资源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且每类均与语文教学目标存在明确的契合点:

(一)历史典故类:文化基因与文本深度解读的契合

这类资源的价值在于:通过“身边的历史”解读教材中的“经典人物”,帮助学生从“抽象概念”走向“具象感知”,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二)民俗技艺类:生活场景与语言实践运用的契合

将语文学习嵌入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感受“语言即生活”的本质。

(三)红色遗迹类:革命精神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契合

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在于:通过“现场感”的情感冲击,引导学生从“文本解读”走向“精神共鸣”,培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四)非遗类:文脉传承与思维审美提升的契合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审美创造力,同时深化对“文化传承”内涵的理解。

二、课堂融合的实践路径:从资源筛选到素养生成的转化机制

地方文化资源与高中语文课堂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系统性设计,需遵循“挖掘—筛选—嵌入—反思”的实践逻辑,重点解决“融什么”“怎么融”“融得如何”三大问题。

(一)精准锚定目标:基于语文要素筛选适配资源

课堂融合的首要原则是“目标导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单篇课文、单元主题、写作任务)确定需要强化的核心素养(如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再筛选与之匹配的地方资源。例如:

·若教学“语言的运用与文化”单元​:核心目标是观察语言与生活的关联,可选取乡村庙会中的方言叫卖声(如“热乎的驴肉火烧嘞——刚出炉的!”)、民间谚语(如“庙会不哄人,哄人庙会穷”),让学生记录并分析其语音特点(儿化音、语气词)、语义智慧(诚信经营的理念),撰写“市井语言观察报告”。

(二)有机嵌入内容:基于教学环节设计融合节点

地方资源的融合需自然嵌入语文课堂的“预习—讲解—拓展—作业”等环节,避免“生硬插入”。具体策略包括:

1. 预习​:以地方资源(如家乡夜景)导入,通过对比" 远方经典"(《荷塘月色》月色)与" 身边风景" 激发观察兴趣;

2. 讲解​:用本土案例(如田光与荆轲)佐证教材文本(《廉颇蔺相如列传》),深化" 家国情怀" 认知;3. 拓展​:迁移课堂方法(如建筑特征分析)至地方文化(家乡古建筑),对照课文理论提升应用能力;4. 作业​:设计实践任务(如庙会舞狮导游讲解),通过真实场景强化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

(三)多元创新方法:基于学生需求选择融合形式

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需采用灵活教法确保地方资源融合有效性:

1.​情境体验法​(适合民俗技艺类):通过现场观察与角色参与(如舞狮表演),引导学生用五感法记录场景(动作、节奏、观众反应),结合教材技巧指导描写。

2.​项目式学习法​(适合红色遗迹或非遗类):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如设计红色景点解说词),组织小组调研并撰写兼具史实与感染力的文本,通过模拟导游赛评选优化。

3. 对比分析法​(适合历史典故类):引导对比地方与教材案例(如刘伶醉传说与曹操《短歌行》),探讨“酒”意象的多元文化内涵,深化文本关联认知。

(四)综合优化评价:基于素养生成反思融合效果

综合优化评价通过“过程性 + 结果性”评价检验课堂融合效果,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成长。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如记录舞狮观察与教材描写的关联);小组互评(互评项目贡献,如资料详实度、语言生动性);教师评价(从语文要素达成度与核心素养发展双维度撰写评语,如说明工艺与情感表达的融合成效)。

结论

地方文化资源是高中语文课堂的“活水之源”,其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让语文学习从“书本的抽象”回归“生活的具体”,从“知识的记忆”走向“文化的认同”。通过精准的目标锚定、有机的内容嵌入、多元的方法创新与综合的评价优化,地方文化不仅能成为语文教学的“催化剂”,更能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场景”中成长为“有根的文化传承者”。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课堂—生活—文化”的深度联结,让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以文化人”的育人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0.

[2] 王荣生.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