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责任担当素养的培育策略
赵玉
寿光市台头镇中心小学 山东 潍坊 261000
引言
责任担当是个体对自身角色所承担义务的认知与践行,是融入血脉的道德品质。小学阶段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责任担当素养的培育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对家庭、社会、国家的态度与行为。然而,当前部分课堂中," 责任担当" 常被简化为背诵 " 要负责任 "" 要勇于担当 " 等口号,学生虽能复述概念,却在面对班级值日敷衍了事、遇到他人困难袖手旁观,呈现出 " 认知 " 与 " 行为" 的显著割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 " 责任意识" 列为核心素养目标,强调要通过具体实践让学生 " 体会承担责任的快乐 ′′⌊1⌋ 。责任担当的培育不应停留在说教层面,而需扎根生活土壤,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责任的分量、体验担当的价值。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责任担当素养的意义
(一)奠定健全人格的基础
责任担当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当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主动承担 " 关灯 ""整理图书 " 等小事,在家庭中尝试分担 " 照顾弟弟妹妹 "" 打扫房间 " 等任务,这些经历会逐渐内化为 " 我能行 "" 我该做 " 的自我认知,形成自信、可靠的人格特质。正如心理学家所言,儿童在完成责任任务时获得的胜任感,是其自我价值感形成的重要来源 [2]。
(二)构建和谐关系的纽带
责任担当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注与付出中。在 " 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 " 的活动中,学生需协调分工、相互配合,体会 " 自己的疏忽会影响整个团队 ",这种体验能培养对他人的责任感;在" 探望社区老人" 的实践中,通过倾听与陪伴,理解" 被需要" 的价值,逐渐形成对社会的关怀。
(三)呼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新时代对个体的责任担当提出更高要求,从垃圾分类到社区服务,从家庭孝亲到国家认同,都需要从小培养。在 " 家乡的明天 " 主题教学中,学生调查社区环境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对家乡发展的关注,正是家国情怀的萌芽。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责任担当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创设角色体验情境,深化责任认知
1. 立足生活角色,明确责任内涵
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每种角色都对应着特定责任。在 " 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 教学中,可设计 " 角色树 " 活动:让学生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角色——家庭中的 " 孩子 "、班级里的 " 学生 "、社区中的 " 居民 ",再分别标注每个角色应做的事。当学生写下 " 孩子要帮父母捶背 "" 学生要认真听讲"" 居民要爱护公共设施" 时,责任便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为。
2. 模拟冲突情境,体会责任选择
设置 " 两难情境 " 让学生在抉择中深化认知。如在 " 看到同学抄作业该不该告诉老师 " 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 " 不告诉是讲义气吗 "" 告诉会伤害友谊吗 "" 真正的朋友该怎么做 ",在思辨中理解 " 责任不仅是做好自己,也包括对他人的成长负责 " ;在 " 发现教室玻璃碎了怎么办 " 的情境中,探讨 " 隐瞒"" 推诿"" 主动报告" 等不同选择的后果,体会" 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正直"。
(二)设计阶梯式实践活动,强化担当行为
1. 班级责任岗:从”小事”起步
根据学生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责任岗位:低年级可设 " 课间安全小卫士 ""绿植观察员 ",每天只需完成 1-2 项简单任务;中年级可设 " 纪律委员 "" 图书管理员 ",需要制定管理规则并持续执行;高年级可设 " 班级规划师 ",参与 "班级活动方案设计 "" 班规修订 " 等决策性工作。岗位实行 " 认领 - 践行 - 轮换" 机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体验责任。
2. 家庭责任链:从”体验”到”习惯”
将责任担当延伸至家庭生活,设计 " 家庭责任清单 " :低年级从 " 自己整理书包 "" 摆放碗筷 " 等自我服务开始;中年级增加 " 给父母捶背 "" 照顾宠物" 等关爱行为;高年级尝试" 规划家庭周末活动"" 记录家庭开支" 等参与决策。
3. 社会责任行:从”身边”到”远方”
组织走出校园的实践活动,拓展责任边界。在 " 社区是我家 " 主题中,学生分组调查 " 楼道杂物堆积 "" 健身器材损坏 " 等问题,向物业提交建议;在 "环境保护 " 单元,参与 " 校园垃圾分类 "" 公园捡垃圾 " 等行动,体会 " 每个人的小行动能改变大环境 " ;在 " 国家发展 " 教学中,通过 " 家乡变化照片展"" 为祖国点赞" 等活动,将责任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滋养担当意识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努力的痕迹”
建立 " 责任成长档案袋 ",收集学生的 " 责任日记 "" 岗位记录 "" 他人评价 " 等材料。如记录 " 第一次值日照明灯没关,第二次特意记在便签上 ",这种对进步的捕捉,比单纯的 " 优 / 良 " 评价更能激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关注 " 主动承担最难的任务 "" 帮助能力弱的同学 " 等细节,让学生感受到担当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过程中的用心。
2. 情境化评价:检验”真实的行为”
在自然情境中观察学生的责任表现:课间发现地面有纸屑时是否主动捡起,小组讨论出现分歧时是否积极协调,他人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帮忙。这种不刻意的观察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素养水平,教师可通过" 悄悄话反馈" 与学生交流,如 " 今天你主动帮小明捡起散落的笔,他一定很感谢你 ",让评价成为行为强化的催化剂。
三、责任担当素养培育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责任任务的成人化
责任担当的培育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不可用成人标准要求儿童。让低年级学生负责 " 管理班级纪律 ",因能力不足导致失败,反而会削弱责任信心;要求学生 " 必须完美完成任务 ",会因害怕出错而逃避担当。应设计 " 跳一跳够得着 " 的任务,如让一年级学生负责 " 给植物浇水 ",允许 " 偶尔忘记 ",重在体验" 记得时的快乐"。
(二)防止形式化的表演式担当
部分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注视下 " 积极表现 ",离开课堂便恢复原貌,这种 " 表演式担当 " 无助于素养形成。需将责任任务融入日常,如 " 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人关灯 " 成为班级惯例," 餐后自己收拾碗筷 " 成为家庭常态,让担当从 " 课堂任务 " 变为 " 生活自然 ",避免为拍照、展示而刻意设计的 "作秀式" 活动。
(三)注重教师的示范引领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当教师弯腰捡起学生掉落的橡皮,记得每个学生的生日并送上祝福,为班级绿植枯萎而惋惜,这些细节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反之,若教师承诺 " 明天带故事书 " 却食言,要求学生 " 节约 " 自己却浪费纸张,会让责任教育失去说服力。正如教育家所言,教师的责任行为本身,就是最生动的责任课程 [3]。
结论
责任担当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生活小事入手,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责任的内涵、体验担当的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跳出 " 说教 - 背诵 " 的模式,通过角色体验深化认知、阶梯实践强化行为、多元评价滋养意识,让责任担当从口号变为行动,从课堂走向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林崇德 . 发展心理学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8.
[3]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 方明, 编.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