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农民权益 助力乡村振兴江宁区农村土地确权档案的保管与利用实践
张涵
南京市江宁区档案馆 南京 210000
一、政策落地:从“确权颁证”到“档案进馆”的江宁探索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2014 年以来,江宁区按照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 2017 年,我区 10 个街道、143 个村、3319 个村民小组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涉及农户119379 个、农户二轮承包耕地 481634 亩。
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承包地确权档案,由江苏皓盘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确权工作资料档案的整理、归档、移交及数字化等工作。江宁区档案馆按照省档案局、农委印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检查验收进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和区委推进会精神,协助区委农工委加强确权档案规范化整理工作的指导。为了加强对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和综合利用,更好服务于三农工作,区档案馆制定了《江宁区土地确权档案接收进馆工作方案》,明确“一户一档”的归档要求,于 2017 年 10 月开始,将确权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接收进馆,截至 2018 年12 月,共接收土地确权档案118703 件。
二、保管实践:从“藏得住”到“管的好”的标准化保管
档案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其保管存储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档案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作为市所属区级档案馆,于2021 年4 月搬迁新馆,新馆档案保管存储环境显著提升,为档案长期存储和有效利用提供坚实保障。
(一)优化新馆建筑与设施
新馆空间合理布局,建筑面积相较旧馆大幅增加。原江宁区档案馆大楼建于 2005 年,建筑面积 5680 平方米,现档案馆大楼 2022 年 4 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 24800 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现有建筑面积 11940 平方米,占馆库建筑面积 48%。这使得档案库区充分扩展,为档案分类存放、有序排列提供充足空间。在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通风、温湿度、采光等需求,配备智能化的温湿度自动调控设备,根据不同载体档案保存要求,维持档案最佳保存环境。一般来说,馆藏土地确权档案主要是纸质档案,最佳保存温度为
,相对湿度为
,相较旧馆人工操作,新馆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自动调节空调设备运行,维持稳定的库房条件。
(二)升级档案存储设备
新馆配备新型档案密集架和现代化档案装具,库房拥有更高存储密度和更好安全性。智能化档案密集架设置电动、手摇两种开合方式,便于存取档案实体,内部结构经优化设计,能更好适应不同尺寸、类型的档案存放,提高空间利用率,相较于传统档案密集架,在防火、耐用、防潮等性能上有显著提升。
(三)助力档案信息化管理
搬迁至新馆后,我馆大力推进档案数字化校准工程,将大量纸质档案、新进馆档案通过高精度扫描设备转化为电子卷,并参照《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对已经数字化的电子卷内容进行核对校准,馆藏数字化程度、准确度不断提高。针对馆藏土地确权档案情况,新馆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土地确权专门数据库,可以通过户主姓名、确权社区、档案分类号等方式查询档案信息,大大提高了检索效率和准确性。
(四)完善人员与管理制度
档案馆搬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馆领导班子根据现有科室职能分析业务需求,完善了馆内档案保管存储管理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的各流程更加规范专业。根据馆内业务需求,档案馆合理配置了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宣传讲解等领域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培训、“档案小课堂”等活动,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三、价值发挥:从“档案”到“治理工具”的价值跃迁
(一)服务民生:让档案成为农民土地权益的“守护者”
土地确权档案是确权颁证的最终载体,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口头约定”到“法律认定”的物化成果。各街道向江宁区档案馆移交的土地确权档案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各社区村组确权过程中产生的综合性文件,如:经营权证发放登记表、工作底图、地块分布图、地块公示图等;二是归档到户的农户文件材料,遵循“一户一档”的归档原则,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承包方调查表》、《承包地块调查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示结果归户表》和《土地承包合同》五个部分构成。土地确权档案明确了农户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权,与口头协议、村规民约相比,档案具有标准化、可追溯的特性,能有效遏制“一地多证”“权属模糊”等问题,成为解决农村承包土地纠纷的核心证据。
自2018 年档案移交进馆起,江宁区档案馆查档服务大厅现场共办理105 人次土地确权档案查询服务,其中 2024 年办理 25 人次,同比增长 78.6%,2025年上半年办理 40 人次,同比增长 400% 。土地确权档案查询人次自 2024 年起显著增长,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农村土地权益的重视,也体现了社会法治建设的进步。在与土地相关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发寻求通过查询档案来获取权属依据,以便更好地解决土地纠纷,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表1 :江宁区档案馆土地确权档案查询人次
(二)治理创新:构建数字化乡村基础底座
土地确权档案不仅是历史记录,也是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工具。通过明确产权、推动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确权档案为江宁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确权登记颁证验收阶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确权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为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区档案馆积极协助区农工委,制定了科学详细的档案接收进馆方案,并对进馆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建立专门的土地确权数据库,实现了入库数据真实完整、格式规范,奠定了农村承包土地登记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对土地确权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档案利用效率,还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效率,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为江宁农村建设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长效思考:江宁土地确权档案管理的启示
(一)强化前端介入,从源头把控档案质量
档案工作前置到确权工作的各个环节,是确保档案质量的关键。在档案接收进馆的过程中,区档案馆与区农业农村局、乡镇街道等部门协同合作,明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确保了确权档案工作与颁证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验收。这启示档案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重大项目或民生工程档案,应主动作为,提前介入,从文件材料的形成阶段就进行规范指导,从源头把控档案质量,避免后期因档案整理不规范而导致的整理困难、信息缺失等问题,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档案管理与实际业务流程相结合,让档案工作更贴合实际需求,更便于查询利用。
(二)以需求为导向,激活档案利用价值
土地确权档案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为处理土地纠纷、土地流转、二轮延包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档案馆作为政府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档案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使档案更好地服务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于涉及群众个人利益的、符合开放条件的民生档案,要及时梳理,做好数字化加工,例如:馆内土地确权档案管理,应进一步完善专题数据库建设,搭建民生档案查询平台,简化查询流程,通过设置“平台线上查询”或“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代查点”,让农民就近获取土地确权档案服务,为群众查档、政府决策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结尾
江宁区档案馆接收土地确权档案的实践,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多维度启发,在民生档案维护农民权益、跨领域协作、数字化应用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江宁区档案馆正努力从“档案保管者”向“资源整合者”、“服务赋能者”转型,积极主动融入社会治,让档案真正成为服务民生、支撑决策的“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