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探索

作者

江远林

五华县郭田镇中心小学

引言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与价值导向。本文结合工程内涵,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探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旨在通过思政教育助力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一、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

(一)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需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引导学生理解“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意义与目标,增强其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二)破解城乡教育差距的现实需求

通过思政课改革,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教育、文化与生态发展,激发其投身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助力缩小城乡差距。

(三)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任务

思政课需以工程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

强化家国情怀教育方面,深入且系统地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以及辉煌成就全方位融入课程目标之中。精心选取工程中涌现的典型事例和感人故事,通过生动讲解,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国家战略对于个人发展的深远意义和强大支撑作用。促使学生清晰认识到自身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从而在内心深处牢固树立“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激发他们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培养责任担当意识上,借助丰富多样的案例分析,涵盖成功经验与面临挑战,组织热烈的主题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深入思考城乡发展进程中诸如基础设施差距、人才流失等现实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参与乡村振兴、服务区域发展的强烈责任感,使其明白自己作为社会一员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动投身到相关事业中去。

(二)教学内容:从“教材中心”到“生活本位”

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时,紧密结合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和经济特点,深度挖掘本地丰富多彩的乡村振兴案例。比如详细剖析本地农业合作社如何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增收致富,生态旅游项目怎样巧妙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品牌等。同时,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探寻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以此为基础,精心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像围绕本地农业合作社、生态旅游项目精心设计“乡村产业振兴”专题教学,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家乡发展。融入时政热点环节,及时、准确地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最新进展情况,包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新出现的发展模式等,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如扶持乡村产业的优惠政策、推动人才下乡的激励措施等,有机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解、小组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国家战略动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政策背后的意义和影响,进而增强他们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感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推行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精心设计一系列贴合乡村发展实际需求的项目,如“我为乡村发展献一策”项目,引导学生深入乡村实地考察,了解当地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细致分析。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乡村发展解决方案,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又如“家乡文化调研”项目,让学生深入挖掘家乡独特的文化底蕴,提升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乡村支教、生态保护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乡村支教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乡村教育现状,为乡村孩子带去知识和温暖;参与生态保护活动,能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例如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搭建城乡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双方相互了解、共同成长,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对工程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充分发挥VR、AI 等先进技术的优势。运用 VR 技术,高度逼真地模拟乡村发展各个阶段的场景,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从破旧村落到美丽宜居乡村的转变。通过 AI 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推送针对性的学习资料。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仿佛“走进”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赋能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和蓬勃力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感染力。

(四)评价体系:从“分数导向”到“素养导向”

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时,全面拓展评价维度,不再仅仅聚焦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社会责任感纳入评价范畴,观察他们是否积极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参与公益活动。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看其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和想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思政课育人成效。

结语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广阔舞台。通过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的全方位创新,思政课能够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思政课教师怕与不怕的辩证法 . 刘强 ; 石佳爽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05)

[2]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三个维度 . 曹鑫 ;徐东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01)

[3] 欠发达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思考 . 杨莉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07)

[4] 思政课教师讲好网上“大思政课”:共情何以可为. 孟文玉. 华章 ,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