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对道路桥梁耐久性影响的研究与对策
祖春玲
朝阳县交通运输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省朝阳市 122629
一、引言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道路桥梁的耐久性成为保障运输安全的核心要素。环境因素作为影响其寿命的关键变量,涵盖气候、地质、化学及人为等多重维度,不仅加速材料性能劣化,还可能引发结构安全隐患。研究环境因素对道路桥梁耐久性的作用机制,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对延长工程服役周期、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因素对道路桥梁耐久性的影响分析
2.1 气候条件的影响
极端温度变化对道路桥梁耐久性影响显著。高温时,混凝土结构膨胀,内部产生热应力,若超过材料抗拉强度,易出现裂缝;低温环境下,水分结冰膨胀,引发混凝土冻融破坏。频繁的温度循环加剧材料疲劳,加速老化进程。强降雨、台风等恶劣天气,通过冲刷、侵蚀和冲击作用,破坏道路桥梁表面防护层,削弱结构整体性能。
2.2 地质环境的影响
复杂地质条件是威胁道路桥梁耐久性的重要因素。软土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易导致基础沉降,引发上部结构变形、开裂。地震活动产生的地震波,使桥梁结构产生剧烈振动,造成关键节点破坏,甚至引发整体垮塌。地下水位变化也会影响地基稳定性,水位上升时,地基土软化,承载能力下降;水位下降则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危及桥梁基础安全。
2.3 化学腐蚀的影响
化学介质侵蚀严重威胁道路桥梁耐久性。工业排放的酸性气体、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侵蚀混凝土表面,导致混凝土碳化,降低其碱性,使钢筋失去保护,发生锈蚀。海洋环境中,高浓度的氯离子易穿透混凝土保护层,引发钢筋电化学腐蚀,造成混凝土胀裂剥落,削弱结构承载能力。此外,土壤中的硫酸盐等化学物质也会与混凝土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结构膨胀破坏。
2.4 人为环境的影响
人为因素对道路桥梁耐久性的影响不容忽视。超载车辆频繁通行,超出桥梁设计荷载,导致结构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加速疲劳损伤,缩短使用寿命。道路桥梁周边的施工活动,如深基坑开挖、爆破作业等,会对既有结构产生振动、土体扰动等影响,破坏结构稳定性。不合理的维护管理,如养护不及时、维修措施不当,也会加速结构性能劣化。
三、提升道路桥梁耐久性的对策
3.1 优化设计与施工
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对于气候恶劣地区,采用耐高温、抗冻融性能好的材料,优化结构形式,增强抗风、抗震能力;在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合理选择基础类型,加强地基处理,提高基础稳定性。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确保混凝土浇筑、钢筋连接等关键工序符合规范要求,保证结构密实性,减少裂缝产生。
3.2 材料升级与防护
研发和应用新型高性能材料,提高道路桥梁的耐久性。例如,使用纤维增强混凝土,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采用耐腐蚀钢筋,降低钢筋锈蚀风险。加强结构防护措施,在混凝土表面喷涂防腐涂层,设置防水层,阻止化学介质侵入。对于处于海洋环境的桥梁,可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对钢筋进行电化学保护,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3.3 智能监测与维护
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道路桥梁的结构状态和环境参数。利用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对桥梁的位移、应变、振动等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结构损伤和性能退化迹象。基于监测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对早期病害进行及时修复,避免问题扩大化。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结构的剩余寿命,为养护决策提供依据。
3.4 加强管理与法规建设
完善道路桥梁管理法规和标准,加强对超载车辆的治理,规范周边施工活动,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构的破坏。建立健全养护管理制度,明确养护责任主体,加大养护资金投入,提高养护人员专业水平。加强对道路桥梁耐久性相关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四、典型案例分析
4.1 跨海大桥案例
港珠澳大桥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超级跨海工程,其建设与运维历程生动诠释了海洋环境对桥梁耐久性的严峻挑战。大桥全长 55 公里,主体工程穿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这里常年受强台风侵袭,年均风力达 6 级以上天数超 80天,最大瞬时风速可达 51 米 / 秒,强风裹挟的盐雾颗粒加速了桥梁结构的侵蚀。建成初期检测显示,桥墩混凝土表面氯离子含量最高达 0.8% (远超 0.15% 的安全阈值),钢筋锈蚀率普遍超过 15% ,局部区域混凝土剥落深度达 5 厘米。为应对这一难题,工程团队创新采用 C60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通过优化配合比,添加硅灰、矿粉等矿物掺合料,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提升至普通混凝土的 3 倍以上;在表面防护上,采用“环氧富锌底漆 + 环氧云铁中间漆 + 氟碳面漆”的多层复合涂层体系,形成致密防护屏障;同时,在主桥承台区域部署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通过埋设 1200 余个参比电极和辅助阳极,实时监测并调节钢筋电位,使钢筋处于阴极保护状态。
4.2 山区公路桥梁案例
位于云贵高原的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桥址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桥基下方分布着厚度达 30-50 米的淤泥质软土层,且存在季节性地下水位波动。大桥建成通车两年后,监测数据显示,桥梁 1 号墩基础沉降量累计达 85 毫米,远超设计允许的 30 毫米限值,导致桥面出现多处纵向裂缝,最大宽度达 3毫米,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技术团队通过现场勘察与数值模拟,制定了“注浆加固 + 桩基托换”的综合治理方案:首先对软土地基采用高压旋喷注浆工艺,以水泥 - 水玻璃双液浆为加固材料,在墩台周边形成直径 1.2 米、间距1.5 米的加固桩体,通过浆液扩散挤压土体,使地基承载力从 80kPa 提升至200kPa ;同时,在原桥墩两侧新增 4 根直径 2.5 米的钻孔灌注桩,采用预应力钢棒进行桩基托换,将上部结构荷载逐步转移至新桩基。
4.3 城市桥梁案例
北京市广渠门桥作为连接城市核心区的交通要道,日均车流量超 12 万辆,重载货车占比达 15% ,长期超载导致桥梁结构出现严重疲劳损伤。2018 年检测发现,主桥钢箱梁多处出现长度超 2 米的疲劳裂缝,腹板与顶板焊缝处最大裂缝宽度达 0.8 毫米,结构刚度下降 18%。为根治病害,管理部门联合科研机构开展专项治理:首先在桥梁入口安装动态称重系统,对超载车辆实施自动抓拍和劝返,使日均超载车辆比例从 15% 降至 2% ;在结构修复方面,采用真空压力灌浆技术对裂缝进行封闭处理,注入高弹性模量环氧树脂胶,确保裂缝完全填充;针对关键受力部位,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进行加固,通过粘贴 4000 余平方米的碳纤维布,使结构承载力提升 25% 以上。
五、结论
环境因素通过气候、地质、化学及人为等多种途径对道路桥梁耐久性产生显著影响。极端气候、复杂地质、化学腐蚀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加速了道路桥梁结构的劣化和损伤。为提升道路桥梁耐久性,需从设计施工优化、材料升级防护、智能监测维护以及加强管理法规建设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可知,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能有效解决实际工程中的耐久性问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应持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保障道路桥梁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任镜达 . 探讨道路桥梁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 [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0,43(07):133+135.
[2] 王文龙 , 王宝峰 . 市政道路桥梁中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的研究 [J].全面腐蚀控制 ,2024,38(07):20-22.
[3] 魏晓强 . 桥梁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及优化设计研究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2,7(13):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