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罗湖桥到前海:深圳口岸变迁与对外开放

作者

刘俊英

深圳市罗湖实验学校

深圳,这座曾经的边陲小镇,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已蜕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口岸的变迁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奇迹的见证。

一、深圳口岸的历史沿革

深圳口岸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缩影。在改革开放之前,深圳仅有一个口岸——罗湖口岸,它不仅是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1950年7月1日,罗湖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新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标志着深圳与外界的联系开始逐步建立。罗湖口岸的开放,不仅是深圳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起点。

罗湖口岸的历史悠久,它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华丽转变。作为连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第一口岸”,罗湖口岸在1985年6月14日迎来了联检大楼的建成启用,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旅检口岸。这座双层人行桥和一座铁路桥相连的口岸,不仅是深圳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也是深圳市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入出境陆路口岸之一。

它发展和变迁,体现了深圳口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从最初的简陋设施到现代化、国际化的规模,罗湖口岸的每一次扩建和升级,都与深圳乃至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紧密相连。它的变迁不仅是深圳城市发展的象征,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二、口岸变迁与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深圳口岸的数量和功能不断扩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979年1月20日,文锦渡口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口岸正式开辟,它与香港直通货运汽车,成为深圳第一个综合性客货运公路口岸。同年7月8日,深圳蛇口一声炮响,标志着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拉开。1981年4月22日,蛇口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它不仅是深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成为首个由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口岸。

这些口岸的开放和发展,为深圳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文锦渡口岸因其在深港间唯一的公路口岸地位而一夜崛起,成为连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绿色生命线”。随着赴内地投资办厂的香港商人增多,文锦渡口岸的货运车流、报关人流迅速增长,1979年出入境车辆为9万辆,到了1987年激增至290万辆。为了应对暴涨的出入境货物、车辆实施有效监管,文锦渡海关引入了全国海关报关自动化系统和出入境车辆自动核放系统,极大提升了海关工作效率。

蛇口口岸的建设和开放,不仅是深圳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它的开放,标志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逐步形成了海陆空口岸俱全的开放格局。这些口岸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深圳与香港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为深圳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口岸与深港合作

深圳口岸的发展,是深港合作不断深化的生动体现。1984年5月25日,赤湾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成为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建设的口岸。这一创举不仅标志着深圳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也预示着深港合作的进一步加深。赤湾口岸的开放,为深圳与香港之间的物流、人员往来提供了新的通道,促进了两地经济的互联互通。

紧接着,1984年9月24日,沙头角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国两制”交汇点。沙头角口岸的建立,不仅加强了深港两地的联系,也为两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沙头角口岸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深港间继罗湖、文锦渡口岸后的第三个陆路口岸,进一步丰富了深圳与香港之间的交通网络。

这些口岸的开放,不仅促进了深港两地的人员和物资流通,也推动了深港在科技创新、休闲旅游、高端商务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例如,福田区根据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互补性强的特点,积极谋划发展合作,在顶层设计方面出台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科研及创新创业若干支持措施》,共在七大方面提出24条具体举措,在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各个阶段提出政策支持。此外,皇岗口岸联检大楼项目、皇岗口岸综合业务楼项目均计划于2023年底完成主体结构,建筑面积共计110万平方米的协同创新区计划分两批进行开发,建设内容以科研建筑为主,将先后于2026年、2028年建成。

深港口岸经济带的建设已被列入国家、广东省、深圳市大湾区建设重要工作内容,并纳入广东省、深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形成空间统筹、结构优化、错位协同的口岸经济发展格局”。这些政策和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深港合作进入“快车道”,为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注入全新动能,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更高质量新发展格局。

四、口岸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1.口岸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

深圳口岸的建设和发展,为深圳建立外向型经济体系和优良的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一点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得到了明确,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圳口岸的开放和发展,正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实践。通过口岸的开放,深圳成功地将市场机制引入资源配置中,使得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口岸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这一点在深圳的发展中尤为明显。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卫翔表示,深圳市口岸办围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发展,发挥口岸城市潜能和优势,加快跨境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深化口岸通关便利化改革。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而且扩大了口岸经济价值与辐射带动能级,助推了高水平对外开放。

3. 口岸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互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科学宏观调控。深圳口岸的发展正是这一体制优势的体现。通过口岸的建设和管理,深圳不仅促进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还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确保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 口岸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深圳口岸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口岸的开放和发展,不仅促进了深圳与香港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为深圳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口岸与文化变迁

深圳口岸不仅是经济交流的桥梁,也是文化交流的窗口。随着口岸的开放和发展,深圳逐渐成为多元文化的汇聚地,促进了文化的开放和多元。

“深港融合,口岸先行”作为文化活动的核心口号,传达了深圳与香港一脉共生,口岸作为链接两地的经贸枢纽与人文桥梁,积极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助力两地站在同一高度上,携手走向共同繁荣的深远寓意。

深圳口岸的发展,为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四十载春秋,深圳口岸建设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为全国口岸的高质量发展与改革创新提供了“深圳样板”。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深圳口岸成为了承载城市文化精神的一张响亮名片,让两地人民感受到蓬勃向新的城市魅力,同时也展现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姿态。

六、口岸与教育影响

深圳口岸的变迁对教育的影响深远,这一点在深港跨境学童的现象中尤为明显。许多深圳家庭选择赴港生子,主要是看中了香港教育和文化的开放性,以及更多元化的选择和出国的便捷性。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深圳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也体现了深圳口岸在促进教育交流中的作用。

深港教育交流合作不断向纵深拓展,形成了常态化、深层次、多领域合作交流的良好局面。深港姊妹学校间的交流已从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扩展到家庭和社区,为深港教育全面合作奠定了坚实的交流基础。这种教育交流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为两地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深圳口岸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也为教育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平台,使得深圳家庭能够享受到更多元化的教育选择,同时也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结论

深圳口岸的变迁,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实践,也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生动体现。从罗湖桥到前海,深圳口岸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深圳的经济增长,也促进了深港合作,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影响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深圳口岸的变迁,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实践,也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生动体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深圳口岸将继续发挥其在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