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社交困境,发现内在光芒
储钰
望江县第二中学
一、案例概述
小琪,女,高二学生,在自觉最近状态不好的情况下经班级心理委员介绍找到心育老师预约咨询辅导。小琪自述最近在和朋友交往中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感觉进入高中后自己的性格变得小心翼翼,害怕与好朋友关系破裂,特别珍惜与好朋友小 AA 的相处,常常感到她不在意自己。每次与小 AA 产生矛盾都是自己先屈服先去安慰小 A,但自己又觉得委屈。小琪说,小 A 性格很强势,渐渐的有什么事都不敢跟小A 表达,每次别人都只会说是自己想太多,没有安全感,几次争吵过后,小琪逐渐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直到最近一次矛盾爆发,小琪在课堂上不能正常听课,独自落泪。
小琪从小学到初中都是跟随爸妈工作到外地上学,直到去年高一由于种种原因又搬回老家,目前由奶奶陪读。对突如其来的换城市生活和上学,小琪表示不愿意,最终还是听从父母安排。自高一以来,进入新学校一直觉得孤单,没有安全感,为此感到很苦恼。日常特别害怕一个人出行,总需要人陪,害怕出错。
二、案例分析
基于对小琪的初次评估,小琪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社交焦虑,自我认识不足,情绪上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安、自卑等。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感到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分析小琪目前的状态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一)社交经历重点创伤事件
在小琪的自述里,人际交往中经历了两次社交创伤:一次是之前在校园里走路,不小心滑倒,当时自己不安的站起来了,听到同行的朋友说刚路过的两名陌生同学正在讨论你,听到好友的话瞬间觉得很丢人,特别紧张;另一次是最近与好友小 A 发生的矛盾,小 A 与另外一名同学聊天时看到自己过来就结束话题,表现得很冷淡,感到伤心失落,于是课间决定与小 A 谈谈最近的事,但是小 AA 选择在楼梯口,人来人往的地方大声谈论。小琪表示请求能不能换个地方谈,小 A 听后直接拒绝,反而更大声。这让小琪再一次觉得很紧张很丢人。这两次的经历使得小琪自尊心受挫,本就易敏感的年龄受到更多的伤害,降低对人际信任,同时也加深了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这是小琪社交焦虑表现的潜在性根源。
(二)频繁更换的教育环境
在发展同伴关系的最重要的阶段里,小琪经历了频繁的搬家和转学。有研究表明:搬家过于频繁容易使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与同龄玩伴失去联系、团体活动被迫中止等这些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都是潜在的心理痛苦的因素。小琪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很难建立起稳定、持续的同伴友谊,内心孤独、封闭,也失去了很多锻炼社交技能的机会。
(三)新环境的适应挑战
高中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带给小琪的直接挑战就是如何与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们相处,对新的人际关系的渴望和害怕自己做不好的忧虑处处影响着她的社交行为,使她陷入了以下的恶性循环:害怕被人评价→回避特定的场合→缺少社交强化与社交学习经历→社交技能退化→害怕被人评价。基于此,小琪进入高中生活接近一半,仍然感到陌生,没有归属感,使得她害怕独自出现在公共场合,总担心别人会处处评价她。
(四)自我认识不客观
高中阶段逐渐增强的自我意识使她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消极的自我评价不断削弱着他本来就不稳定的自信,引发了强烈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也使得她特别依赖和珍惜与好友建立起来的友谊,过度珍惜也会加剧敏感触角,更容易收到伤害。常依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感觉”推断事实情况并当做事实。
三、辅导过程
小琪同学在咨询室期间,语言表达清晰,情绪较为稳定,在老师指导下能正确分析自身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于是在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与其本人共同商定了本次咨询的目标:认清当前状态问题,学会表达情绪感受,缓解焦虑情绪,尝试突破心理设限,正确认识自己。
(一)认知疗法——理清认知误区,进行认知重评
利用箭头向下技术,帮助小琪看出思维陷阱,找出核心信念。小琪自述害怕独自一个人出行,害怕出错。在与小琪交谈中,发现小琪的认知模式为:核心信念:我不要自己出行在外面——情境:自己在公共场合会摔倒——自动思维:我又做错丢人了,他们都在笑话我——情绪:自卑,紧张,恐惧。带来小琪理清认知模式,找出核心信念的误区,并不断追问下去“如果是这样,那又会怎样呢?”对此循环,引导小琪认识其实最后也并不会怎样,最坏结果也不会多坏,利用“找证据法”验证以前经历,“以前发生过一次你是怎么做的呢?”,最终得知也不过是自己的认知想法影响自己对着整件事情的认识,以致引起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反应,并不代表这件事发生了就会导致主观上的必然结果。
(二)自证预言效应——突破心理设限,重拾自信
自证预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指的是人会在下意识的情况之下按照已知的预言来行事,最终发生预言所述的结果。也就是说导致你做事失败的原因也许并不是你的能力不济,而是因为你的某些心理暗示干预了你的行为,最终“预言”了你的失败,而最终你也用你的失败证明了你心中的“预言”。
通过向小琪讲解自证预言效应,引导来访者自我思考得出启发,再结合来访者小琪的经历体验,她认为好友小 A 对自己冷淡疏远,其实一定程度上小琪已经在潜意识里将小 A 推开,多次认为小琪背叛疏远自己,进一步将对方的种种回应当做对自己主观想法的验证。在另一方面,结合聚光灯效应,小琪之所以会觉得路上行人都会时刻关注自己是否出错,也是事先预测别人的眼光都是在嘲笑自己,并进一步强化这种想法。
(三)寻找支持,强化自信
在本案例咨询中,心理老师通过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让小琪感受得到了平等的对待,慢慢开始相信自己;其次,前次咨询认知重构过程中,寻找社会支持,小琪发现自己的父母还是很爱自己,以前的同学中也有真诚相待,只是现在换了环境还没有发展出深厚友谊;在逐渐对自己恢复信心后,老师教导学生使用积极的自我肯定和鼓励性的内在对话,有意识地关注、延长和深化积极的情绪和经历,促进来访学生发展积极自我概念、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内在价值感;
(四)家庭作业——觉察人际交往中自我的感受
在几次咨询过后,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小琪同学正在不断发生转变。较第一次来咨询室,小琪同学变得开朗,交谈越来越多,面对自身不如意的事件也会开始调侃自己,利用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针对本案例中最为困扰小琪的人际焦虑,在咨询结束时,老师给小琪布置了行为训练的家庭作业:一天中记录三次人际交往的情景、做法以及感受,坚持一周。不论此次交流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及时察觉自己的内心感受。
一个星期后,本已结束的个案,小琪居然还将自己的人际交往小日记拿来给心理老师分享,整个日记全是真诚,对好友的真诚,对自身的真诚。此次个案辅导圆满完成。
四、辅导反思
本次咨询结束,小琪直观感受是舒服多了,情绪得到疏解,打开了很多心结,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本人观察,小琪在咨询室内随着良好咨访关系的逐步建立,小琪情绪得到平静,较来之前的郁郁寡欢,不想说话,随时都会哭的状态,已经能够平静清晰的诉说、分析自己当前的困惑。表达内心的需求和不解,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最后,能够表现出成长型思维,愿意继续探索自己,与自我和朋友和解。
对于本次咨询,也有继续改进的地方。回头看,对于咨询过程,可能对来访者状态过于自信,没有安排过多时间进行表达情绪感受的训练。反思可以在咨询初期阶段,引导来访者更多的表达情绪感受,比如沙盘疗法的运用,帮助缓解焦虑情绪,使她真正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并表达内在感受,从而整理内心冲突,内心逐渐平和才有可能冷静地看待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