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发挥层级评价作用助推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

作者

林艺文

厦门市海沧区未来之星幼儿园

层级教研,包括园级、年级、班级三级教研,指的是以幼儿教师为主体,以教师在幼儿园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为研究对象,理论结合实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旨在促进幼儿园发展,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活动。它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评价方式。

班本主题活动,旨在建立一种自由开放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改变以班级活动、内容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形式模式,趋向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模式。一般是以小组形式进行,有时也可以集体的形式,当然也可有个别幼儿的形式。幼儿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一种探索研究,它是以幼儿为中心的知识经验的融合使用,注重幼儿的自主创造、自主探索、自主决定、自由交流。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幼儿园层级教研评价直接、有效的助推。教师尝试从现状出发,以班级主题活动为几点,思考如何通过班级、年段、园级三个等级教研制度,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寻找困惑,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助促进教师尝试研究自己的教学,寻找支持班级主题活动的有效策略,不断地在解决问题和反思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

一、基于幼儿兴趣需求,立足班级教研把握价值确定主题

班级教研是班级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育教学研讨的活动,是为教师改进班级教育教学实践、解决班本主题探究活动的实际问题,扎根班级教研实践,围绕困惑和问题,与班级幼儿、家长等进行平等对话,尝试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审议指南、优质案例学习和解读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推进班级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提升专业水平。

大班主题活动“番茄乐”,来自于幼儿园的植物园种植什么?教师捕捉到班级幼儿对番茄感兴趣,有以下的表现:画画时,幼儿能画出各种颜色、大小、形状的西红柿;语言区欣赏各种绘本病乐此不疲的分享西红柿小常识;茶余饭后之时,常常围绕种番茄的话题交流讨论。班级教研时,教师发现隐藏的教育价值,交流如何基于幼儿需求生成主题活动,初步研讨主题的前期准备工作。接着,班级教研总结出利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形式,谈论“番茄小奥秘”,提出“番茄好多啊?多吃番茄身体棒?“等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了解幼儿对番茄的认知情况。再次班级研讨,教师确定幼儿对种番茄的兴趣浓厚,平时对各种番茄有相关知识经验,但如何种植番茄、番茄有哪些品种、养护番茄小常识等只有片面的了解,其中隐藏教育契机。因而,教师与幼儿共同商定开展主题活动”番茄乐”。班级主题探究活动确定后,在主题前期,幼儿自主萌发想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番茄王国,班级教研再次进行了问题价值点、幼儿经验的分析,师生达成共识支持幼儿在分组设计、集中分享、整合建议过程中,形成最终的设计稿——番茄王国,测量,绘图,制作等系列设计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是以孩子为主题的环境创设。

开展主题活动时,班级教育者观察发现番茄的种类多、幼儿认知经验较零散、缺乏,对主题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预设产生了疑惑。班级教师自主查找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并组织班级研讨,教师达成共识,共同认为主题活动应当基于幼儿的已知经验和教育价值来拓展。教研后教师一致认为,番茄种类很多、抽象的认知不利于幼儿记忆,但能让幼儿体验更深刻是参与各种番茄的种养,从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收获的喜悦,进而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教师结合幼儿已有认知及主题的价值,最终确定了主题目标:了解番茄的品种,感受番茄的多样性;在番茄种植、番茄养护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遇到的问题;在番茄养护与种植中,乐于进行必要的养护探究,如搭架、浇灌、堆肥、除虫疫病等探究;体验番茄种植的辛苦和番茄丰收的喜悦,知道番茄对身体的营养价值,喜爱吃番茄。

通过教师自主的学习 - 实施 - 评价,能掌握良好的自主行为改进能力,获得提升活动课程实施能力的支持策略,在实践中验证,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记录,另一方面可以将问题反馈给管理者,寻求帮助获提供建议。

二、基于主题探究问题,借助年级教研剖析问题梳理策略

年级教研的实效在于抓住教师的自我反思,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表现与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以幼儿的发展、教育内容与形式、教育效果为反思的重点,找出急需解决的真问题。年级教研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教研的质量,教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对问题的聚焦凝练.问题研究,关键是找对、找准教师在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重视问题的质量。

主题“番茄乐”活动中期,在浇灌系列活动似乎到了一个瓶颈期,周末没浇灌番茄枯死怎么办?用什么自然浇灌工作最合适?等问题当遇到类似情况时,班级寻求年段的智慧进行理论的学习、案例学习,围绕年龄段特点,教学部门参与研讨,梳理出有效的指导推进策略,并运用于实践中。年级教研初研讨,班级主题实践开展中:用什么方式才能自然浇灌番茄,解决周末枯死?围绕幼儿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引发幼儿解决问题——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鼓励幼儿自主萌发自动浇灌器的探索,实践中通过亲子查询资料、幼儿实践探索,发现塑料瓶穿洞悬挂的水阀毛线引水浇灌法、塑料袋蓄水、移动浇灌法、瓶子穿洞浇灌法等多种创意。关于自然浇灌的瓶子洞洞,年级教研再支招,通过实验对比、发现问题,支持幼儿深度探索:启发幼儿在实验中发现,瓶子上穿洞数量的多少和穿洞位置的高低对浇灌的影响,多次实验操作不断减少瓶子穿洞的数量,调整穿洞的高度,一步步支持鼓励幼儿的实践。年级教研又献策,在毛线引水浇灌法中,发现使用的毛线无法将水从瓶子中引出来,组织幼儿进行一场关于哪一种绳子能吸水的猜测与实验,融合各种绳子的吸水性以及吸水速度的实践认知和对比,幼儿最终选择纸绳为番茄进行引水浇灌的实践。年级教研一次次的支招,幼儿一次次的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动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

年段教师集思广益,通过文献学习、视频案例分享、浇灌书籍共阅等形式,帮助班级教师拓展知识经验,梳理有效解决问题策略,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同时,年段其他班级也从中得到学习和促进。通过年级同伴互助、园级骨干引领,提升教师对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力,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有保障的教育。

三、基于教师的需求,发挥园级教研思维碰撞提升认知

为了真正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针对评价分析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尝试用个性化方案去调整和改进。对教师而言,他们不再是评价的接受者,不再是课程质量的被监控者,不再“被”发展,转而成为评价领导者、课程管理的参与者。

针对大班主题“番茄乐”的开展形式和情况,通过推荐文献、优质案例学习,旨在通过专家文献的引领、年段共同研讨的梳理(突出项目分组)、园级现场教研的碰撞,让教师们逐渐改变课程观,实践过程中把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激发幼儿深度学习与探索。 主题“番茄乐”随着幼儿在主题探索中不同兴趣的出现,进行了项目化分组活动,班级老师之间进行默契的配合,互相观摩主题活动、分享主题开展的进程,以便在分组活动中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项目化分组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经验共享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堆肥系列活动中,不同方式的堆肥小组之间经验如何共享、用什么方式进行呢? 关于这个问题,通过结合优质实例的现场教研,梳理出教师之间共享的主题开展中的支持策略:班级教师灵活运用活动时间、空间、场地,支持幼儿推行随机的、有计划的的主题分享活动;项目组之间的共享可以是小组、集中等形式,将项目组的探索过程进行分享,让全体幼儿相互学习、了解、献策,这样更能尊重幼儿的兴趣、又能满足幼儿不同途径知识面的深入和拓展。同时,教师分享案例时,再次抛出遇到问题:如在项目化分组活动中师幼比例 1:19 ,如何更好更全面的关注不同探索层次幼儿的探索情况?园级教研团队,根据班级幼儿人数、兴趣点的不同、能力水平的差异,梳理出了错时错峰、教师分工、幼儿分组活动的策略,鼓励创新形式提炼出平行式推进、灵活调整班级活动、实践中弹性作息的实施等有效解决策略,我们借助园级教研的力量,为班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空间上的保障。项目组活动在园级教研中得到大家的一致推荐和认可,进一步激发班级教师深入探究的积极主动性,引发全体教师的共鸣和思考。

主题“番茄乐”活动持续开展中,孩子们乐此不疲,围绕问题、兴趣点层层深入探究、学习,教师作为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角度,师生共同进行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等循环反复的过程,师生从中深刻体会——幼,“太有趣了,真好玩!”;师,“过程是辛苦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孩子有收获,我们也有成长!”

为了保证主题探究活动的实施质量,层级教研是一种在新的理念下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新范式。对教师而言,评价的意义不在于当下的优劣,而在于自身对问题背后的思考,我们逐渐将课程领导力从实践的操作指导转化为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突破。教师在对指标的研究与使用过程中,逐渐理解与内化指标的真正含义,注重其引导和发展的意义而非评价的结果,让教师自主形成对学习、实施、评价、改进的需要,最终实现专业自觉,

参考文献:

[1] 丁娟 . 基于对话,追随问题——谈班级教研的组织与实施 [G]. 福建教育 ,2021(20):12+13.

[2] 韦 茜 . 关 于 幼 儿 园 园 级 教 研 的 分 析 [J]. 文 化 创 新 比 较 研究 ,2018,2(12): .

[3] 郑惠萍 . 让评价成为一种专业行为 [J]. 才智 ,2013(11):13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课题“评估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创生课程自我评估的实践研究(编号FJJKXQ23-12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