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法
翁祥
康保县康保镇中心小学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中,“两位数乘两位数”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它不仅是表内乘法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学生构建多位数乘除运算能力的重要基石。此阶段的学习成效,深刻影响着学生后续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深入发展。然而,该知识点本身涉及连续进位、数位对齐、步骤叠加等多个复杂操作环节,加之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初期,其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理解与掌握这些抽象规则存在显著困难,因此该内容常常成为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难点。如何依据儿童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掌握规范、高效的计算方法,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立足于人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与内容结构,综合运用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并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旨在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研究,寻求优化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内容解析与目标定位
(一)课程地位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框架,本单元归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核心模块。课标明确要求,学生需在深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并熟练运用相应的算法技能。从知识体系的纵向发展来看,本单元内容既是一年级所学的表内乘法知识的自然延伸与深化,又为三年级即将系统学习的三位数乘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乘法知识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过渡角色。正是这种承前启后、贯通知识脉络的枢纽地位,决定了本单元的教学必须同时着眼于两个关键层面:一是扎实巩固基础算理与运算能力,二是有效促进知识技能的正向迁移与应用拓展。
(二)认知发展适配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深刻揭示,7-8 岁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虽然开始萌发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事物或实际经验作为支撑。针对这一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重运用直观教具(如小棒、方格纸等),将抽象的算法原理和概念转化为学生可观察、可操作的可视化过程。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从对具体操作的感知(具象感知)逐步迈向对内在规律的概括与理解(抽象概括),从而平稳实现认知能力的跃升。
三、主流计算方法体系构建
(一)传统竖式算法的教学优化策
1、分步拆解策略:化繁为简,降低认知负荷
针对两位数乘法竖式中步骤较多、易出错的问题,可采用分步拆解策略。具体而言,引导学生将两位数乘数(如 23 和 45)分别拆解为整十数与个位数之和(即 23= 20+ 3 , 45= 40+ 5 )。随后,指导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将原问题 (23×45 ) 转化为四个更简单的乘法运算之和: (20×40)+ (20×5)+(3×40)+(3×5) 。这种策略的核心优势在于显著降低每一步计算的复杂度,将原本需要处理较大数字的乘法分解为更易掌握的个位数与整十数乘法组合,从而有效减少计算过程中的错误率。为强化理解与操作,教师可建议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笔迹清晰标注拆解后的各部分(如十位乘积、个位乘积等),并在完成各部分计算后,再系统性地合并求和,形成最终结果。
2、对齐原则强化训练:夯实基础,明晰数位关系
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是保证结果准确无误的基石,却也是学生常见的易错点。为此,应设计专项强化训练,重点突出对齐原则的极端重要性。训练可包含以下方法:
正误对比辨析:精心设计包含典型对齐错误的竖式范例,将其与完全正确的竖式进行对比展示。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讨论:当部分积(特别是涉及十位乘个位、个位乘十位所得的积)书写位置发生偏移时,最终结果会受到何种影响?通过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末位对齐”以及“部分积错位书写”的规则及其内在逻辑。
“箭头指示法”应用:在竖式计算过程中,特别是在书写部分积时,鼓励学生使用“箭头指示法”。即在书写每一步的乘积时,清晰地用箭头指向该乘积的最低位(个位)应当对齐的位置(如乘数的个位下方或十位下方)。这种可视化的方法能直观地揭示每一步乘积对应的具体数位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数位对齐意识,避免因书写随意导致的错位问题。
( 二) 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为突破传统计算的抽象性,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算理并发展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我们积极探索并实践了以下两种创新教学模式:
1、实物模型建构法:具象化理解算理
该方法核心在于利用几何直观,将抽象的乘法原理转化为可视化的面积模型进行阐释。具体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相乘的两个两位数分别视作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例如,以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代表数值“1”,动手搭建一个表示 23×45 的长方形实物模型(长为 45 厘米,宽为 23 厘米)。通过将长方形按十位和个位进行合理分割(如将长分成 40 厘米和 5 厘米,宽分成 20厘米和 3 厘米),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部分积”(如 20×40 , 20×5 , 3×40,3×5 )产生的过程及其在原长方形中所占据的区域。这一过程生动地揭示了多位数乘法“先分解因数、再分别相乘、最后求和”的“先分后合”内在计算逻辑,有效帮助学生从具象操作层面深刻理解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降低了理解难度。
四、教学实施路径设计
(一)分层递进式教学框架
第一阶段:建立表象(1 课时)
通过摆小棒活动建立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例如计算 12×3 时,先摆出 3 排每排 12 根的小棒,再引导学生发现可以转化为 12+12+12 的事实,从而引出乘法本质。
第二阶段:算法探究(2 课时)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不同算法。提供学具袋(含数字卡片、计数器等),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题思路。教师巡回指导时重点捕捉典型错误案例,用于全班讨论纠错。
第三阶段:巩固迁移(3 课时)
设计变式练习题组: ① 基础题(无进位)、 ② 提高题(有一次进位)、 ③ 挑战题(连续进位)。每类题目配备相应思维导图支架,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模式。
(二)差异化指导策略
针对学困生实施“三步走”帮扶计划: ① 放慢语速重复讲解关键步骤; ② 提供带提示框的练习纸; ③ 安排优生结对辅导。对于学有余力者,则布置拓展任务如寻找速算技巧、编制乘法口诀儿歌等。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案经实践验证具有显著成效:实验班在单元测试中优秀率达到 85% ,较对照班高出 23 个百分点;学生访谈显示,超过 70% 的学习者认为实物模型有助于理解算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融合路径,如开发AR 虚拟操作平台,使抽象算法具象化呈现;同时加强跨学科整合,将乘法运算与科学测量、艺术设计等领域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