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双新”背景下的课堂转型实践研究
陈英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富阳校区 355000
摘要:本文围绕智慧教育平台在“双新”背景下赋能课堂转型的路径展开探讨,梳理了其在教学改革、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课后服务等方面的赋能逻辑与实践价值,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技术与数据融合精准服务“双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素养导向、综合育人目标和深度学习理念,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智能推荐、教学行为的动态分析与教学决策的科学支撑。文章结合典型教学与管理案例,具体阐释了平台如何提升教师教研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与效果、促进家校共育协同机制的构建,本文认为智慧教育平台已成为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关键力量,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落实“双新”改革要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智慧教育平台;“双新”;课堂转型
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全面启动实施,标志着基础教育进入“双新”改革新阶段,强调核心素养导向、学科融合、项目学习及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在此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面临变革压力,亟需打破学科壁垒和知识灌输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构,智慧教育平台作为国家推动教育信息化2.0战略的重要载体,集资源整合、教学分析、个性化服务和过程评价于一体,具备支持教学深度变革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基础,通过平台的数据驱动、智能推送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能够有效回应“双新”对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的多维要求,成为课堂转型的关键支撑工具,助力构建以学促教、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生态。
一、智慧教育平台的概念
智慧教育平台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的综合性数字教育基础设施,旨在实现教育资源智能整合、教学行为智能支持、学习过程智能分析、教育管理智能决策的一体化平台体系,该平台不仅具备海量优质资源的存储与共享功能,更可通过精准的学习诊断、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教师智能助教服务等方式,推动教育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1]。平台强调用户多角色协同,不仅服务教师教研备课,也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家长协同监督和管理者决策分析,是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双新”背景下智慧教育平台的智能化与系统化优势为学科教学的重构、教学方式的转型以及评价机制的优化提供坚实保障。
二、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双新”背景下的课堂转型的基本原则
在“双新”背景下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智慧教育平台的赋能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服务深度学习”的根本原则,平台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信息展示的工具性功能,而在于其对“学”的精细化支持与引导,在教学设计层面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借助平台实现资源的多元选择、任务驱动的课程组织、以及学习路径的个性化配置,从而真正实现差异化、精准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平台的数据反馈、学习行为分析等功能,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与内容,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平台要服务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如通过学情可视化、任务推送、学习成果展示等模块,构建有挑战、有反馈、有激励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与自我驱动能力。智慧教育平台在课堂转型中还应坚持“融合共建、协同发展”的原则,课堂变革不仅是教师个体行为的转变,更是学科教学团队、教研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重构,平台应支持教师之间跨校协同备课、线上教研、案例共享等功能,强化教研与教学的联动机制,同时在区域层面推动平台建设标准化与资源体系一体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结构性供给平衡,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平台功能设计也应鼓励学生、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四方联动实现教育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唯有如此智慧教育平台才能真正从底层驱动课堂转型,支撑“双新”理念落地生根。
三、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双新”背景下的课堂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自主学习
在“双新”背景下,自主学习已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方案与标准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在这一转型中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智能推荐、数据分析和交互反馈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空间,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兴趣推送相应难度的学习资源、任务清单和思维导图等内容,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学生可依托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并即时获取反馈,不再受限于传统教学时间和节奏,从而增强其学习控制感和成就感,平台所提供的可视化数据也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策略,实现“学—评—改”的闭环机制,有效促进学习能力的内化与提升[1]。
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开展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分数”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在平台上自主浏览与分数有关的视频、互动游戏和生活应用场景,如分披萨、量果汁、配药水等任务模块,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完成任务的顺序与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的理解过程。平台根据学生操作数据和练习情况,自动生成学习路径推荐和能力画像,提示其对“单位分数”掌握不足,并提供针对性的练习题与讲解视频,学生借助平台反复观看关键内容并提交问题反馈,在随后的线上课堂中,教师根据平台数据精准指导学生解决共性问题与个别困惑,最终学生不仅掌握了分数知识,更提升了信息筛选、问题解决和自主规划的能力,可见智慧教育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赋能学生在“学中选”“学中思”“学中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二)提升教师备课质量
在“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备课从内容准备转向深度教学设计,要求更精准地把握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情和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智慧教育平台通过集成标准解读、优质课例、教材数字化资源、教学视频、教学数据等多维内容,为教师提供备课支持的强大引擎,平台能够帮助教师快捷获取国家课程标准最新要求、精准对标教学目标,借助数据分析工具了解学生学情差异,辅助教学内容与策略设计,提升备课的针对性与科学性,同时平台支持教师进行跨校协同备课、案例交流和在线教研,打破传统单一备课模式,激发集体智慧,通过结构化的任务模板、教学反思记录和资源推荐机制,教师备课更系统、更高效,教学设计更具创造性与可操作性,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以小学数学“图形的拼组”教学为例,学校教师在智慧教育平台支持下进行备课改革,教师首先通过平台调取与“图形变换”相关的教学资源包,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平台提供的学生学习数据,识别出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空间观念”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平台提供的“教学设计工具”,设计出含有“虚拟图形操作”、“几何拼图游戏”和“智能互动测试”的三段式教学流程。平台同时根据以往课堂数据反馈推荐了常见的学生易错点,如“图形旋转角度错误”、“边与角的对应关系混淆”,教师据此提前在教学中设计了针对性练习,此外教师还通过平台的“协同备课”功能与其他同年级教师在线讨论教案细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备课思路优化,最终的课堂展现出较强的结构性与互动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效果大幅提升。
(三)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与“双新”改革的衔接机制,承担着延伸课堂教学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满足多元学习需求的重要任务,智慧教育平台通过其开放性、智能化和系统化的特性,为课后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能够基于学生在校学习数据,精准分析个体学习薄弱点,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任务和拓展资源,帮助学生在课后阶段实现自主巩固与能力提升[2]。平台内集成的拓展课程、趣味探究活动、阅读推荐、艺术欣赏、科学实验等资源极大丰富了课后学习内容,为课后服务注入多元化与素养导向的元素,平台在管理层面还能实现学生学习过程跟踪、成果记录与家校协同管理,提高课后服务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通过技术手段重构课后服务结构实现“课上—课后”教学环节的有机贯通,这是推动课堂转型和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
以小学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兴趣延伸+精准辅导”型课后服务为例,学校将学生在日常课堂中积累的作业完成情况、错题分析和能力画像作为基础,借助平台智能生成个性化课后学习包,涵盖数学题型巩固、语文阅读理解提升和英语口语练习等模块,平台还推荐了适龄阅读电子书籍和科学趣味视频,供学生在课后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在操作端可通过平台按需完成任务,系统自动记录完成情况并即时反馈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平台生成的学习报告进行阶段性辅导和评价指导,学校在兴趣拓展方面利用平台的数字资源开设了线上“AI编程”“创意写作”“国学朗读”等课程,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平台同步向家长开放课后学习轨迹,增强家校协同管理效率,课后服务通过这种机制不再是“看管式”延时,而成为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素养提升和课堂外延拓展的有效载体,实现课堂转型与综合育人的良性联动。
四、结语
智慧教育平台作为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为“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注入了新动能,它不仅优化了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创新了教师备课与课堂实施模式,还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反馈和资源整合系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后服务质量。在推动课堂转型的实践中,智慧教育平台逐步成为实现教学精准化、个性化和高效化的核心支撑,教师面对“双新”改革对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的要求应主动探索平台赋能的新范式,完善制度机制与技术保障,推动平台功能在教学链条中落地见效,实现教学从“内容传授”向“素养培养”的根本转型,真正构建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课堂生态。
参考文献:
[1] 谢幼如 陆怡 夏婉 郑芳媛 林秋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高校课堂数字化转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3).
[2] 谢幼如 夏婉 邱艺 罗文婧 李业.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课堂:逻辑要义,实践向度与典型样态[J].中国电化教育, 2023(9):50-58.
[3]蔡葵,谭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武汉市汉阳区智慧教育新生态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3, 39(3):67-74.
本文系2023年福建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双新’背景下的课堂转型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KT23113)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