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路径研究

作者

杨利平

涉县南岗小学 河北邯郸 056400

引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成了教育变革的关键推力,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科目,教学质量关乎着学生语言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兴趣方面、满足个别需要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将信息技术融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探索科学有效的应用路径,不仅能丰富教学形式,更能破解传统教学难题,为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本文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拓展教学资源维度

信息技术冲破传统教学资源在时空上的束缚,给小学语文教育赋予了多种素材支撑,依靠网络平台,教师能轻易得到与人教版教材相配的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从而把文字内容变成可视化的,立体化的形态,这种资源既扩展了教材核心内容的宽度和深度,又让语文学习从书本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而且充实了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感知途径,促使语文教育冲破课堂和教材的固有边界,做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他们与信息技术之间天然的契合度,采用多媒体技术把那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变成直观的表现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还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所固有的限制。通过动态影像显示,交互式设计等手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促使他们由原先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积极探究,在这样一种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里去领会语言文字的本质含义,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动力,增进课堂参与度。

(三)促进自主学习养成

信息技术给个性化自主学习搭建起高效支撑平台,利用形成多种资源体系来达成学习路径的定制化设计。在线教育平台汇集了电子教材,微课视频等各类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依照自身的认知特征及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学习速度;凭借智能推荐算法,用户可以自由选取学习内容并优化时间规划,深入探究关键问题。这种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又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束缚,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之中慢慢树立起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二、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路径

(一)情境具象化:让文本“活”起来

传统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由于像景物描写,历史背景,汉字文化内涵这些抽象文本内容没有直观表现形式,容易造成学生在理解时碰到麻烦,因为小学生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化思考为主,仅仅靠语言解释很难做到深入的认知构建,信息技术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利用可视化工具缩短文本与学习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采用视频、AR 技术,交互式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把静态文字变成动态的视听体验,符合学生“感官参与”和“自主探究”的学习需求。

在《观潮》教学设计当中,要冲破“钱塘江大潮壮丽景观”这个难点,教师就利用 4K 高清实景视频资源,加上潮汐声效,再配以“浪潮像万马奔腾”的形象描绘,引导学生通过视听感官的配合,深入体会“横贯江面”“漫天卷地”这些词语所蕴含的画面意境;在《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中,借助增强现实 AR技术,把课文插图里的邺城地图激活起来,触发三维空间中的河流布局以及祭祀仪式场景再现,学生能够通过设备交互功能,观察到“漳河水系走向”以及“巫婆行骗细节”,从而很快构建起故事情境。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会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变为直观的体验,既能改善阅读领悟的效果,又能加强课堂互动的趣味性与实际意义。

(二)资源平台化:让素材“联”起来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呈现分散化、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一线教师在备课时常常陷入“重复检索”“低效利用”的窘境,优质的教学素材缺乏,直接影响了课堂实效性。建立体系化的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化各类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且保证其准确性、权威性,既能大大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又能实现个性化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从而满足现代教育领域“精准对接”“高效协作”的发展目标。

建立分级分类的“资源矩阵”,三年级“传统文化单元”里《故宫博物院》模块整合了数字博物馆全景图,《纸的发明》部分有“蔡伦造纸流程”动态演示、“书信拓印”交互游戏,“建筑特色”专题视频解析“金砖铺地”工艺。平台采取“教师提交 - 年级组长初审 - 专家复核”的三级审核制度,避免古诗动画出现朝代错误等知识性错误。平台还开通互动功能,教师上传《慈母情深》教学材料时建议配上背景音乐,学生学完《圆明园的毁灭》后可在评论区分享观后感,平台根据反馈调整资源推送策略,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资源分散整合的局限,实现了资源系统的管理与应用,既保证了素材的质量,又提升了其在课堂中的实际效果。

(三)分层精准化:让学习“适”起来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大多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法应对学生个体之间明显的能力差别。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许会令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也许会陷入知识吸收的瓶颈,从而降低个性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借助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做到精确的分层教学,通过学情监测,智能资源推送,动态评价反馈等手段,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习支撑,进而达成“因材施教,各有所得”的教育目的。

在上《草原》这堂课之前,用在线测评工具,通过“景物关键词匹配”“情感倾向分析”这两个功能,准确地知道学生的起始能力水平,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给到“蓝天”“羊群”这些图文素材还有朗读音频,重点是提升语言积累;对于提高层次的学生,发“景物与情感关联”思维导图,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而对高阶层次的学生,则给《桂林山水》片段,用作写景手法的对比分析。在写作环节,智能化平台即时反馈,并且个性化地推荐资源。系统持续监测学生的学习进程,一旦达成阶段性的目标,就会自动调整内容难度,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显著价值,能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养成。通过情境具象化路径,借助多媒体将抽象文本转化为动态体验,可深化学生理解;资源平台化整合优质素材,解决了资源分散问题,提升课堂实效;分层精准化依托数据分析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这些路径有效破解传统教学难题,丰富了教学形式,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贺飞 .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路径研究 [J]. 作家天地 ,2025,(20):37-39.

[2] 尹晓晴 . 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8):94-96.

[3] 何丽丽 .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路径研究 [J]. 教师 ,2024,(18):18-20.

作者简介:杨利平,男,1980 年6 月14 日,汉,河北省邯郸市,单位:,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