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探索
孙相杰
身份证:37132619990202020X
引言
建筑施工涉及人员、设备等多方面,安全管理尤为关键。随着工程复杂度提升,传统安全管理难以有效控制隐患。BIM 作为集成信息管理工具,通过三维可视化和多方协同,支持施工安全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提升管理精准性和实时性。本文将探讨BIM 在施工安全中的应用及其促进作用。
一、BIM 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中的应用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传统风险识别多依赖经验和人工巡查,存在主观性强、遗漏风险等问题。BIM 技术通过三维模型直观展示施工现场的结构、设备及施工进度,实现对施工环境的全面数字化再现,为风险识别提供精准基础。利用 BIM 模型,管理人员可以提前识别施工空间的潜在安全隐患,如高空作业风险、临时设施布置冲突、机械设备作业区域等,通过模型仿真模拟施工过程,发现并预警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此外,BIM 还支持对施工安全标准和规范的嵌入,自动检测施工方案是否存在违反安全规范的情况,实现风险自动化识别。此种基于 BIM 的风险识别不仅提高了风险发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还缩短了风险评估周期,为后续的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基于BIM 的安全隐患预警与动态管理
安全隐患预警作为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主动防范机制,能够在事故发生前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BIM 技术与传感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体系。借助 BIM 平台集成的丰富施工数据,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施工环境的各种变化信息,包括人员位置、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等,通过三维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比对,及时精准地发现潜在安全隐患或异常行为。举例来说,高处作业人员未佩戴安全带、危险区域非相关人员进入等情况,均可被系统识别并迅速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现场管理人员及时介入和处置,避免事故发生。动态管理方面,BIM 不仅支持隐患的全流程跟踪与整改效果实时反馈,实现闭环管理,避免同类隐患反复出现,还能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动态调整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安全措施与施工节奏同步更新和优化。通过基于 BIM 的安全隐患预警与动态管理体系,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从传统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预警和动态调控,极大提升了安全管理的前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增强了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能力,降低了事故风险,促进了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
三、施工过程模拟与安全方案优化
建筑施工过程涉及多工序、多环节和多工种,复杂多变,合理规划安全施工方案是减少安全事故风险、保障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手段。BIM 技术通过其三维可视化和虚拟仿真功能,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模拟和风险评估,帮助管理者直观掌握各施工工序的空间关系及安全重点。利用 BIM 模型,施工团队能够提前进行工序演练,详细分析高风险工序、作业交叉区域及施工场地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而针对性地优化施工方案。例如,模拟高空作业、起重吊装等关键节点,评估现有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模拟结果调整人员布置、机械配置及作业顺序,最大限度减少作业冲突和潜在危险。施工模拟不仅提升了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为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技能提升及应急处置演练提供了真实而安全的虚拟环境,增强了其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 BIM 技术支持的施工模拟,安全管理者能够动态调整和完善安全防护措施,有效降低施工事故的发生概率,提升整体施工安全水平,推动建筑项目安全管理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BIM 技术支持下的多方协同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涉及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及供应商等多个参与方,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多方紧密协同配合,才能形成有效合力保障施工安全。BIM 平台作为信息集成和共享的核心载体,实现了项目各参与方的无缝衔接与实时沟通。通过统一的 BIM 模型,项目各方可以同步共享施工安全相关信息,包括安全风险点、隐患整改情况及安全措施落实状态,有效避免信息孤岛和管理盲区的产生。BIM 技术支持建立明确的安全责任体系,细化各参与方的职责和权限,强化安全管理的协同性与执行力,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借助平台的实时数据传输和反馈机制,实现安全问题的快速发现、响应与处理,提升安全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多方协同管理不仅增强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可追溯性,也促进了安全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践行,形成人人参与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基于 BIM技术的协同安全管理,为复杂多方参与的大型建筑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显著提升了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五、BIM 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尽管 BIM 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展现出巨大优势,但其推广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行业内 BIM 数据标准不统一,影响信息的共享与协同,造成数据孤岛。其次,技术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导致BIM 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管理效果。再次,部分施工企业对 BIM 技术认识不足,投入不足,限制了技术普及。最后,BIM 软件之间兼容性差,难以实现多平台无缝集成。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行业标准建设,推动统一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保障数据的兼容性和共享性。提升 BIM 技术人员专业素养,加强培训和认证体系建设,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政府和行业组织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积极采用 BIM 技术。推动 BIM 软件开发商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软件兼容性和开放性,促进多平台联动。通过完善政策环境和技术支持,促进 BIM 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深度应用。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为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带来了创新和突破。通过三维可视化风险识别、实时隐患预警、施工模拟优化及多方协同管理,BIM 有效提升了安全管理的精准性、实时性和协同性,显著增强了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然而,技术应用仍面临标准不统一、人才短缺等挑战,需行业共同努力,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发展,BIM 将赋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向智能化、智慧化迈进,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保障,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平挺 .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研究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下). 临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 ;,2024:73-74.DOI:10.26914/c.cnkihy.2024.058683.
[2] 陈骏骥 . 基于 BIM 技术的地下停车场施工质量管理 [J]. 建设监理 ,2024,(11):87-90+100.DOI:10.15968/j.cnki.jsjl.2024.11.003.
[3] 朱亮 .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 研 究 ( 电 子 版 ),2024,(26):100-102.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2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