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如何激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作者

许翔

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箐口乡中心校 四川凉山 616550

一、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制约因素

(一)文化适应与认同的冲突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拥有独特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传统,当学生进入以主流文化为背景的学校教育体系时,可能面临文化适应的挑战。例如,部分学生从小使用民族语言交流,进入学校后需切换到汉语学习,语言障碍可能导致课堂参与度低、知识理解困难,进而削弱学习信心。此外,若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脱节,学生容易产生“学习与我无关”的疏离感,难以从学习中找到文化共鸣,自然缺乏主动探索的动力。

(二)教育资源与发展机会的局限

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资源等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可能导致教学方式单一、课堂吸引力不足,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同时,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面临辍学打工的压力,或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清晰规划,认为“读书无用”,从而失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三)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对现代教育的认知不足,更看重眼前的经济收益,对孩子的学习缺乏引导和支持。此外,社会环境中若存在“读书不如外出打工”的功利化观念,或缺乏优秀榜样的示范,学生容易受到负面影响,难以树立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

二、激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核心路径

(一)构建文化融合的课程体系,增强学习的归属感

1、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内容:教材编写应充分吸收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民间艺术、生产智慧等内容,例如在语文课中加入民族神话故事,在数学课中引入传统建筑中的几何知识,在科学课中讲解当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就在身边”,增强学习的亲切感和实用性。同时,开设民族文化选修课,如民族舞蹈、手工艺制作、传统音乐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进而将这种自信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2、推行“双语教学”,降低语言障碍:在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前提下,针对低年级学生或汉语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民族语言 + 汉语”的双语教学模式。课堂上先用民族语言解释核心概念,再过渡到汉语表达,帮助学生逐步克服语言障碍,确保知识的有效吸收。此外,鼓励教师学习民族语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在轻松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二)搭建成长发展的价值桥梁,明确学习的意义感

1、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具象化学习目标: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如农业、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等。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的农业技术员、电商创业者、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分享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比如“学会电商运营能把家乡的水果卖到全国各地”“掌握现代设计理念能让传统手工艺品更受欢迎”。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抽象的任务,而是改善生活、建设家乡的工具”,将个人学习与家乡发展绑定,激发责任感和使命感。

2、树立多元榜样,强化正面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来自本土的优秀榜样,更能让学生产生“我也可以做到”的信念。学校可以搜集少数民族地区走出的优秀学子、返乡创业者、基层干部的故事,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例如,讲述“从大山里的孩子到乡村教师”的成长经历,展示“用所学知识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的成功案例,让学生看到学习能够带来的改变,从而确立“通过学习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提升学习的成就感

1、采用体验式、项目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设计实践探究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撰写调查报告;带领学生观察山区的生态环境,完成“当地植物多样性”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利用民族手工艺元素,设计校园文化作品。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不仅能掌握知识技能,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主动投入学习。

2、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打破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建立涵盖学习态度、实践能力、文化传承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例如,对积极参与民族文化课程、主动帮助同学克服语言障碍、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奖励;通过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进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变化。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能让更多学生获得认可,尤其是那些在传统考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四)优化家庭与社会支持环境,营造学习的氛围感

学生的内生动力不仅需要学校的培养,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支持,形成“人人重视学习、处处鼓励学习”的良好氛围。

1、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教育观念: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普及现代教育理念,讲解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组织家长参观学校的课堂和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和成长变化;邀请优秀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引导家长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学校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支持孩子上学。

2、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学习支持平台:联合政府部门、企业、公益组织等,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发展机会。例如,引入在线教育资源,弥补当地课程资源的不足;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支教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与企业合作设立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继续深造;举办“走进城市”“职业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明确学习方向。通过这些社会力量的参与,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期待,从而更主动地追求进步。

三、结语

激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兼顾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个体成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通过构建文化融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归属感;通过明确学习的价值意义,让学生树立清晰的目标;通过创新教学与评价模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通过优化家庭与社会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支持与期待。只有这样,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学习的渴望,真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家乡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学习兴趣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激发路径[J]. 胡金木; 赵林卓.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21(11)

[2] 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D]. 陶格斯. 中央民族大学,2011

[3] 社会支持与自我实现:民族贫困地区辍学青少年复学机制探析 [J].原子茜 ; 苏德 .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2(03)